婦人長期服用止痛藥 腸子末端糜爛潰瘍又貧血

記者 許碩穎 報導

2017/02/10 09:30
台北一名婦人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最後因胃部出血、潰瘍、糜爛引起貧血。

長期吃消炎藥物嗎?當心傷害胃部,最終導致潰瘍而不自知!台北一名67歲婦人,一直都患有慢性腎臟病,但這一年多來卻因貧血問題反覆住院,被診斷出罹患缺鐵性貧血。
 
婦人進一步檢查發現,糞便潛血檢查呈現陽性,但接受過胃鏡、大腸鏡與腹部斷層檢查,都沒有發現明確的出血點來判斷貧血是否因腸胃問題所引起。直到接受核子醫學腸胃道出血掃瞄檢查,才在小腸末端發現出血點,且在迴腸處有多處環狀潰瘍。原來,婦人因長期關節疼痛,自行至藥房購買止痛藥服用,因而導致迴腸端多處潰瘍引起缺鐵性貧血。

 

 
收治病例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黃庭彰表示,像是婦人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會有2成的患者會產生潰瘍,嚴重者還會合併出血或穿孔等併發症。
 
黃庭彰醫師指出,以往的非類固醇消炎藥造成的潰瘍,多是在胃部、十二指腸、小腸或大腸,然而,根據日本的研究,發現有超過5成的患者會在小腸發生黏膜病變,而大部分是以多發性糜爛或環狀潰瘍來表現。
 
目前臨床上,對於非類固醇類消炎藥所引起的小腸潰瘍,治療方式就是停止服用止痛藥再加上補充營養,靜待小腸黏膜再生復原。而病例中的婦人在經過醫師衛教後,已懂得要停藥,加上補充點滴輸液後就已出院,血紅素已逐漸恢復健康,貧血症狀也改善。
 

 
「小腸介於胃和大腸之間,長度平均約有6公尺,因為長度很長而且在人體腹腔內是游離狀態,所以會增加小腸疾病診斷的難度。以往只能透過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小腸攝影、核子醫學或血管攝影等輔助診斷,但是效果都不佳。自從膠囊內視鏡和小腸鏡的問世,讓腸胃科醫師可以一窺小腸的全貌。」黃庭彰說。若民眾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止痛藥,而有貧血、頭暈目眩等症狀,建議應至醫院檢查,以免病情惡化。

Blueseeds天然初萃精油

👉能不能年中換Audi就靠這個

👉討論度爆表!精油精露保養你還不知道嗎

👉洗三天排水孔就超有感


更新時間:2017/02/10 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