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只是顆痘痘而已? 不治療引敗血症當心致死

記者 許碩穎 報導

2016/12/15 15:03
化膿性汗腺炎的徵兆之一就是皮膚上有突起物,外觀像是長了一顆大痘痘,但事實上,若是忽略不治療,可能引起敗血症。

在台灣,化膿性汗腺炎在台灣盛行率約0.05%,女性罹病機率多於男性三倍,最常發生20-50歲之成人。但許多人都以為只是長出「釘仔」或是大痘痘,因此未就醫治療,就有不少患者的病情惡化,需要外科手術來協助治療,而且,醫師說,若是忽略不治療,嚴重時恐引起敗血症。
 
汗腺炎高危險群 是你嗎?

 

台大醫院皮膚部廖怡華醫師表示,化膿性汗腺炎目前致病原因不明,可能為遺傳或荷爾蒙有關,但值得注意的是抽菸和肥胖都是誘發化膿性汗腺炎的高危險因子,誘發疾病機率提高了12.5倍和2.4倍!
 
根據2006至2015年台大病歷登錄資料顯示,這10年間確診病例人數成長高達10倍,推估與高糖或重口味飲食及診斷力提升有關。其他危險因子包括
 

  1. 抽菸;
  2. 肥胖(導致身體皮膚皺褶摩擦變多,容易增加細菌滋長的機會);
  3. 穿著緊身衣褲(增加皮膚摩擦發炎),皆會造成病症越發嚴重。上述案例的唐姓大學生即為曾因吃過多辛辣食物與長期抽菸,導致發炎情形越加嚴重。
 
害羞、無危機意識 民眾忽略就醫
不少人以為自己長出的是大痘痘與釘仔,而忽略就醫治療的必要性,廖怡華醫師說,化膿性汗腺炎通常發生於特定大汗腺(稱為頂漿腺)部位,其第一好發部位為腋窩,其次為腹股溝、會陰部與肛門周圍、臀部、乳房下方等,因部位隱密,以致許多病患難以啟齒討論自己的症狀或對尋求皮膚科醫師的協助感到不自在,因此,實際診斷患有化膿性汗腺炎的人數遠低於預估值。
 

 
青春痘、汗腺炎 這樣分
廖醫師表示,化膿性汗腺炎早期容易與痤瘡(青春痘)、癤、粉瘤混淆,診間多數患者會誤認早期病灶是坊間俗稱的「釘仔」,但化膿性汗腺炎與一般青春痘不同之處在於發生的身體部位。
 
此外兩者雖然都可產生紅色結節,出現化膿與疼痛,但化膿性汗腺炎會持續進展到不只是單一病灶,而是結節間會像地道一樣互相連通,此稱「竇道」或「瘻管」,雖表面看似散在的毛囊發炎,實則皮膚內面都為相連通的壞死組織及膿瘍,若不盡快就醫,嚴重極有可能進展為大面積的損壞,甚至會引發蜂窩性組織炎或敗血病,呼籲患者不可輕忽,必須正視且盡早就醫,才能降低後續併發症風險。此外不治療反覆發炎後皮膚外觀會形成不可逆的疤痕。
 
化膿性汗腺炎 這樣治療
臨床上,通常會考慮患者病灶外觀、部位與慢性程度(即六個月內復發二次以上)做通盤的評估。化膿性汗腺炎的臨床分期,主要分為3期 。第1期病灶為單一或少數單獨存在的癤瘡,未伴隨瘻管或疤痕,像是腋下、會陰部、乳房下方、臀部或大腿內側出現疼痛突起與膿瘡;第2期為於多個部位反覆出現癤瘡,且伴隨疤痕與瘻管、竇道形成;第3期為藉由相互連結的瘻管和竇道融合為大面積的膿瘍癤瘡(部分大如高爾夫球),且伴隨相互連結的瘻管和竇道,可能會引起嚴重疤痕,並流出有異味的膿液。
 
第1期和第2期患者可使用抗生素或是口服A酸進行治療,但此治療可能出現缺點為抗生素因反應不佳或無法耐受,及考量口服A酸對育齡女性的致畸胎性。一停藥就容易復發,因此已進展至第2期以上對口服抗生素3個月以上無效的病患,建議可使用生物製劑穩定並控制病情,只要經過3-6個月半年的治療,可有效改善病患化膿、疼痛情形。
 
而第3期患者已成為廣泛性的膿腫與硬化性的疤痕組織,則建議外科治療,以開刀進行引流清瘡或是切除補皮,以幫助受侵犯的區域痊癒,術後保持穩定期追蹤,亦可搭配生物製劑控制病灶復發。
 
廖怡華醫師表示,若民眾在皮膚皺摺處出現早期臨床徵兆,如疼痛、癢、燒灼感的毛囊炎或化膿、豆狀大小的紅色結節,應盡快至皮膚科就診,雖無法完全治癒,但早期治療可幫助抑制症狀且避免新病灶產生。
 

◤Blueseeds永續生活◢

👉天然護膚市場升溫!無添加敏肌也可用

👉精油保養最低49折再享1111折111

👉0水保養・以油養膚,精油保養快跟上


更新時間:2016/12/15 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