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明年就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人口快速攀升,但不只需要關注老年人,其實年輕型失智症也變多,而且更不容易被發現,因為年輕型失智初期,常會被誤認為是情緒問題,所以被診斷出來,可能都過2到3年了,失智症病友家屬及團體,希望政府要設置更多資源在關心年輕型失智,因為他們年紀輕,發病時,可能都上有老,下有小,要協助他們還能留在職場,多一點友善工作環境,這樣也能延緩退化,對國家的勞動力和家庭的經濟負擔及照顧壓力,都是有幫助的。
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家屬劉鳳蓮:「我今天要去接受訪問喔,好喔,你是我的陽光對不對,謝謝你這輩子這麼照顧我。」
幫老公紀錄生活點滴,每天讓先生知道她有多愛他,還去學剪輯,將夫妻倆從年輕到現在的照片串成甜蜜影音,劉小姐的先生是年輕型失智症患者,54歲時確診發病9年至今,現在已經臥床。
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家屬劉鳳蓮:「我老公原本是一家公司行號的負責人,然後在,因為醫生有說過,確診前三年(應該)他就有一些狀況,但是一般人不會發現,他的狀況是我的員工告訴我說,劉姐,劉姐,老大,因為他們叫他老大,老大有點怪怪的,他的決策有點怪怪的。」
年輕型失智症一開始很難察覺,後來劉小姐看到失智症宣導,帶老公去看醫生才確診,劉小姐說夫妻感情一直非常好,以前老公照顧她,現在她是照顧者,看到先生有時記得她有時忘記,雖然會難過但正向面對。
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家屬劉鳳蓮:「我老公很愛我,他,我們結婚到現在,我們沒有吵過架,沒有過說重話,他,在他因為失智症到後期,他的泌尿系統出問題,他會,他會尿褲子,他會不小心大便,但是在這個時候他不願意穿尿布,一個正值壯年的男人怎麼可能會接受,他後來他生氣,晚上不進去房間睡覺,坐在客廳上拿萬金油來丟,他一丟我的心都碎了,因為他從來沒有對我這麼兇過。」
劉小姐說病患自己是最痛苦的,需要家人的包容,也需要走出來尋求專業協助,而她更希望政府能多投注資源,關心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像是增加失智症病友的工作機會讓他們延緩退化,因為他們很多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世代,又肩負經濟壓力。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對於年輕型失智者的延緩,跟年長型可能不一樣,在生活安排方面,我們可能會更重視他的肌耐力的維持,自我照顧功能的延緩,然後也希望說他可能有需要,在工作上面有一些輔助,其實也可以透過,像台灣失智症協會這樣的諮詢管道,來了解政府對於年輕型的失智者,中高齡等等,都有一些職務再設計,或是入場輔導的機制,幫助他們不要這麼早退出職場。」
失智症發病年齡早於65歲,就是年輕型失智症,一般老年失智發病年齡約在70到80歲,而年輕型失智症由阿茲海默症所導致的只有30%,比老年失智症少,額顳葉型的失智症比例比老年失智症高。
萬芳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謝瑞瑜:「額顳葉型的失智症的話,他可能會合併有一些,就是個性、性格上的改變這樣子,然後可能會有一些衝動抑制方面的問題,那或者是說就是可能會容易亂發脾氣,講一些不合時宜的話,然後有一些就反覆會做一些,儀式性的行為,這樣子的一些狀況,那這個就比較難,跟就是一些精神症狀去做區分。」
而65歲以下發病對家庭和對社會勞動力都是很大衝擊,最近有人討論是否要考慮勞工健康檢查納入「輕度知能障礙」檢測呢。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相較於勞檢,我們覺得更值得推動的是在國民教育的部分,可以把這個認知健康提早地向下扎根,不僅讓我們國民從小就有這樣正向生活型態的概念,那同時也可以關心我們的家人,提早地來看到這些警訊,是否出現在我們身邊的人身上。」
台灣2025年就是超高齡社會,失智人口快速攀升,年輕型失智症很常被忽略,也不容易察覺,需要大家更關注。
◤Blueseeds永續生活◢
更新時間:2024/08/06 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