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科人突然倒地中風 竟是隱形殺手惹禍

作者 健康醫療網

2019/03/26 12:16
示意圖/TVBS

【健康醫療網報導】
高血壓非老人專利,不少年輕人因工作壓力大、飲食習慣不佳,使高血壓出現年輕化趨勢。日前一名40多歲竹科工程師突然倒地送醫,緊急送醫確診是腦中風,醫師發現他血壓已飆高到160毫米汞柱,但事前卻毫無症狀。由於高血壓堪稱「隱形殺手」,長期未控制,日後併發中風、心肌梗塞機率大增,不得不慎!


年輕高血壓病人愈來愈多 自認控制穩定未回診卻潛藏危機

新竹馬偕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劉俞旻指出,台灣年輕高血壓病人愈來愈多,夜診有半數患者都是竹科人。竹科工程師、作業員工作壓力大,交感神經較活躍,且經常吃重口味外食、長時間睡眠不足,都會造成血壓飆高,另常輪班工時不固定,導致服藥順從性較差。

 

 

劉俞旻也提到,每年6到7月門診常見竹科人持體檢沒通過的「紅單」,多半是高血壓或膽固醇過高。竹科人雖是高知識份子,但仍對高血壓有誤解,以為沒有症狀就不需特別治療,自認控制穩定就未回診,事實上卻潛藏危機。
 

劉俞旻解釋,長期高血壓會破壞血管壁,再加上本身抽菸、膽固醇高、血管品質差等,進而導致血管阻塞。據統計,血壓每增高10毫米汞柱,罹患中風、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疾病風險會增加1成以上。更有研究顯示,亞洲高血壓患者比起西方人,更易引起俗稱「腦溢血」的出血性腦中風。


控制血壓 先從生活型態著手

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柏霖說,高血壓定義為血壓超過140/90毫米汞柱,若合併有糖尿病、心臟衰竭等,更要嚴格限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要控制血壓,可先從控制生活型態著手,如飲食減鹽、節制飲酒、減重、戒菸、多蔬果、多運動等,若仍無法「達標」,就必須積極用藥治療。
 

但每天吞藥非人人做得到。林柏霖說,台灣人服藥順從性差,常忘了吃藥,特別是男性患者僅3成乖乖吃藥。劉俞旻也提到,每人體質不同,部分患者服藥後會出現水腫、乾咳、心悸、疲累,甚至影響男性性功能。
 

高血壓導管治療 降低心腦血管疾病風險34

針對這類患者,林柏霖表示,可考慮以高血壓導管治療來控制血壓,從鼠蹊部打針將導管放置在腎動脈處,以低能量射頻調節過度亢奮的交感神經,達到控制血壓效果。此治療耗時約40分鐘到1小時,目前臨床研究顯示幾乎沒有副作用或併發症。
 

林柏霖說,經過高血壓導管治療後,研究顯示患者門診血壓可降低15毫米汞柱,24小時動態血壓也能降低8毫米汞柱,約可降低心腦血管疾病風險3到4成。

 

 

林柏霖就曾收治一名40多歲竹科工程師,高血壓病史已長達5年,平時工作壓力大的他,即便每天服藥多達5顆,收縮壓仍飆高到160毫米汞柱,腎功能也開始變差。經過高血壓導管治療後,血壓控制到130毫米汞柱左右,每天也只需服用1顆藥物,腎功能也回穩不再惡化。
 

每天早晚各量一次血壓 依照「血壓日記」調整治療方針

劉俞旻也提醒,血壓起伏波動風險最高,呼籲患者務必穩定服藥,切勿自行停藥,養成量血壓習慣也是一大重點,不少人一到醫院緊張血壓飆高,「白袍高血壓」會讓醫師判斷失準,建議最好每天早上起床與晚上睡前各量一次血壓,醫師可依照「血壓日記」數值調整治療方針。
 

近期台灣高血壓學會與中華民國心臟學會也將發表高血壓導管治療共識,擬定出高血壓導管治療策略。林柏霖說,包含服用3種藥物以上難治療的高血壓患者,以及患有腦出血、主動脈剝離或呼吸中止症等併發症、無法遵從醫囑吃藥、無法忍受藥物副作用、或者服藥後血壓仍飆高者,都可考慮接受高血壓導管治療。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超夯日本電器竟然還有額外優惠!

👉日本免稅美妝必買這些!筆記給妳

👉存起來!遊日本免稅最高再折17%


更新時間:2019/03/26 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