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的今天(6月8日),美聯社記者在越戰前線拍下這張照片,一名9歲女童全身大面積燒傷,痛苦狂奔的模樣,震撼了全世界,照片更拿下普立茲獎;在照片屆滿50週年之際,當年的女童和攝影師在美國紐約相聚,女主角名叫潘氏金福,多年來一直把攝影師當成親叔叔,追憶當年如果不是攝影師出手相救,她根本無法存活。不過潘氏金福強調,自己不再是戰爭受害者,她的人生已經有了新的風景,也希望世界上不要再有戰爭發生。
燒夷彈女孩 潘氏金福 (Kim Phuc) :「我叫做潘氏金福,我是1972年越戰照片中的女孩。」
鏡頭前露出溫暖笑容,1972年越戰期間的知名攝影作品,9歲女童裸身痛苦狂奔;50年後的今天,照片最關鍵的兩名主角──潘氏金福和退休的美聯社攝影師黃公崴(Nick Ut),在美國紐約相聚。
退休美聯社攝影師 黃公崴 :「我們永遠都是朋友,對吧!」
這張照片讓潘氏金福被外界稱為「燒夷彈女孩」(Napalm Girl)。燒夷彈又叫做凝固汽油彈,是越戰中被大量使用的攻擊武器,爆炸後燃燒物四處噴濺,黏著在人體皮膚上,難以撲滅,目的是讓敵人痛苦死去;潘氏金福當時才9歲,在逃離村莊時遭到燒夷彈波及,全身三分之一三度灼傷,是攝影師救了她一命。
退休美聯社攝影師 黃公崴 :「當我按下快門,小男孩當場死在我面前,我眼角餘光瞄到了金福在奔跑,納悶她為何沒穿衣服,靠近後我看到她的背,我知道她很快就會喪命。」
燒夷彈女孩 潘氏金福 :「他不只是拍照,還做了其他事情,他把我緊急送到最近的醫院,他救了我的命,是我欠你的,我很感激。」
照片獲得普立茲獎,也讓潘氏金福成了越戰的表徵人物,她經歷14個月住院、17次手術才康復返家;1992年她和丈夫新婚蜜月時,藉機向加拿大申請庇護獲准,開啟嶄新人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後來更將父母都接來加拿大定居,一家團圓。但她始終無法擺脫的是背上大面積傷痕,當年燒夷彈的傷害深入真皮層,讓她無時無刻都必須承受疼痛。
燒夷彈女孩 潘氏金福 :「與疼痛共存,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直到2015年,她才有機會接受治療,美國邁阿密皮膚病學與雷射研究所醫師韋貝爾(Jill Waibel),以雷射治療她的燒傷。
美國邁阿密皮膚病學與雷射研究所醫師 韋貝爾 (2015) :「這會在皮膚上產生數百個小孔洞,讓傷疤組織蒸發,新的皮膚組織會在48小時內癒合。」
潘氏金福經過至少一年的治療,如今她的傷疤組織雖然沒有完全消失,但皮膚已經變柔軟,疼痛自然也減輕。而攝影師黃公崴在2017年退休,對他來說,這系列照片也是心中永遠的傷痛,他在越南見證戰爭的殘酷,以及人命有多脆弱的無力感。
退休美聯社攝影師 黃公崴 :「我都告訴年輕攝影師、年輕記者們,當任何事情發生,就像遇到金福一樣,你必須幫助人們。」
黃公崴的哥哥黃成密(Huynh Thanh My)是美聯社攝影記者,1965年在越戰前線工作時殉職,年紀還小的他不斷向美聯社毛遂自薦,15歲開始在美聯社越南分部的暗房工作。
美聯社前攝影總監 布埃爾 (Hal Buell) :「當時讓尼克(黃公崴英文名)進入美聯社,有一個條件,就是他不能採訪戰爭新聞。」
但戰爭找上了他,1968年發生越戰春節攻勢(Tet Offensive),17歲的黃公崴如願成為戰地記者;在前線闖蕩4年,拍下「燒夷彈女孩」照片,成為歷史的永久見證。
燒夷彈女孩 潘氏金福 :「但到了今天,50年之後,我不再是戰爭受害者,我的人生有了新的風景。」
50年後的今天,越戰傷痕透過照片,當年的痛苦依舊清晰可見,但照片中的主角已經擺脫傷痛,繼續在世界推廣和平,盼望戰爭永遠不要再降臨。
◤Blueseeds永續生活◢
更新時間:2022/06/09 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