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大集團面臨破產危機。(圖/達志影像路透社)
恆大集團的財務黑洞難以填補,但大到不能倒幾乎成為共識。恆大集團創辦人許家印親自操刀的瘦身政策若無法力挽狂瀾,國資接盤已是板上釘釘,只是程度與手段差異。
中國房地產龍頭恆大集團的財務危機不僅令投資人心慌慌,同時揭露中國房地產業的不穩固性,更進一步引發全球市場 關注。這個經濟火車頭一旦失控,重擊的可能不只是中國國內的市場。
中國並不是沒有過這樣龐大的企業發生過暴雷,然而恆大集團的問題卻是來自於他的龐大負債,資產變現能力低落,接連被國際信評機構惠譽、穆迪調降評級,顯示離債務違約已經不遠,而債權人可能血本無歸。
截至今年6月底,恆大的有息負債達人民幣5717.75億元(約新台幣2.4兆元),其中約2400.49億元的債務將於1年內到期。恆大已有幾項建案因拖欠工程款項等原因而被暫停。
然而這筆天價有息負債,是過去半年藉由各種「瘦身政策」所達成的成果。只不過,瘦了手臂卻胖了大腿,根據恆大日前公布今年上半年的財報顯示,負債總額為1.97兆元,較2020年同期的1.95兆元略為成長。顯示整體財務黑洞仍然存在。
房地產業者觀察,恆大如今面對的困境,在去年中國官方宣布房市調控的「三道紅線」政策時就已經可以預見。
「三道紅線」是中國監管部門對房地產業畫出的三道指標,分別是「扣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大於70%」、「淨負債率大於100%」、「現金短債比小於1」,一旦超過就踩到「紅線」。
房地產專家、前復旦大學地產運營研究所所長蔡為民接受中央社採訪時指出,恆大的問題長期存在,而去年宣布「三道紅線」政策時,也被解讀為是針對恆大這樣的房地產業巨頭而來,且幾乎是認定「恆大一定過不了這一關」。
這樣政策的背後顯示,中國官方寧可對這類的巨頭揮出七傷拳,傷敵七分、自傷三分,也必須遏止持續的膨脹情形發生。「如果企業撐不過,接下來國資就會全面進場。」
恆大集團「大到不能倒」幾乎已經是市場與學界的共識,加上房地產業帶動經濟成長,一旦恆大真的倒了,國際市場的動盪可想而知。因此除了中國國內,國際投資人也都認為中國政府應該會在適當的時機「出手」,解除炸彈。
中國經濟學者、光谷自貿研究院院長陳波告訴中央社,目前恆大出現的問題並不是資不抵債,而是流動性風險,流動性風險若需要政府出面解決,相對耗費的資源及成本偏低,主要是處理信用問題。
他提到,在2008年美國次貸風暴之前,優勝劣敗、政府不該干預是市場的遊戲規則,然而在風暴之後,「大到不能倒」的思考模式開始被接受,因為放任這類巨頭倒閉,將會造成恐慌性蔓延。因此往後對於這種並不是資不抵債,而是面臨流動性問題的大企業,「政府必須干預」逐漸成為共識。
只不過面臨流動性風險的恆大集團,正陷入一個難以掙脫的惡性循環:長期資產多,但卻缺少現金完成眾多的項目,以及償還債務。未完成的項目無法銷售、已完成的項目沒人敢買,因此無法取得充足的現金解決問題。
蔡為民認為,國資介入主要的意義在於向投資人宣示,這些項目背後有國家的支持,會穩定持續下去。他形容,恆大集團是超級航母,萬一倒了不但對房地產市場造成衝擊,也會影響社會穩定。「如果今天出問題的不是恆大集團,而是一間對於市場和經濟不會造成很大衝擊的企業,國資可能就不會接手」。
事實上,除了國資介入購買資產,使恆大的資產可以變現,盡快填補負債缺口外。另一種實際在進行的干預則是藉由國資銀行展延,讓恆大的債務長期化,藉此降低短期債務的壓力。
不少房地產界的人士看法認為,中國一方面仍一定程度的維持市場經濟的規則,另一方面則漸進式的介入恆大的問題。
蔡為民說,恆大集團現在手上少說有上千個不同的項目正在執行,遍布中國各地,而且關乎到十多萬員工的生計與房地產市場,中國政府不可能雙手一攤,放任「高樓倒塌」。
他認為,最終恆大的問題一定會得到解決,只是方案和手段差異。現階段中國政府並不是積極介入恆大的債務問題,而是讓許家印等恆大的高層,有時間、空間去處理這個爛攤子。「如果許家印等恆大高層無法解決,短則1個月,長不超過3個月,國資會更加積極地全面介入。」
近日中國恆大稱正在積極接觸多家潛在投資者,商討出售恆大汽車和恆大物業的部分持股,同時也考慮為中國恆大及其他附屬公司引入新投資人。不過截至目前,中國恆大尚未跟投資人簽訂任何具法律效力的協議,能否實現上述出售計畫,尚不確定。
除了企業與機構投資者仍在觀望外,近日也有近百位的恆大金融理財商品投資人,赴恆大集團的深圳總部,要求償還貸款和兌付金融產品,有人解讀為「恆大金融產品爆雷」。
不過陳波認為,私人投資者對於財富變動的敏感程度較高,往往會發生聚集效應,因此發生群體性事件,類似銀行擠兌。這起事件當然是恆大集團財務問題的一環,但對於經濟環境不至於造成太大的影響。(中央社)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更新時間:2021/09/14 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