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上個月的GTC大會,就公布人型機器人計畫,再次推升相關熱潮。高盛預估2035年,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380億美元。但是跟一般工廠裡的機器人相比,這些人形機器人普及的速度慢的多,包括仿生機器人的外型還有互動方式,尺度的拿捏,都還是業界不斷討論的問題。
仿生機器人 vs. CNN主持人:「我無法出拳攻擊,但我確實能夠欣賞到,與這相關的力度和協調性。她好像想揍我一拳,算了當沒這事好了。」
不但動作流暢表情豐富,英國新創公司花了十多年時間,研發出來的擬真機器人,2021年推出就驚豔全世界。各種生動的小表情,現在再搭配上GPT4,讓機器人的表達更豐富,還會有出人意表的對話內容。
仿生機器人 Ameca:「我希望能協助提供幫助。」
英國仿生機器人新創公司執行長 vs. CNN主持人:「好了,別聽我們講話了請進入休眠模式。(進入休眠模式) 她進入睡眠模式,關起來了。她總是在最有趣的時候打岔。沒錯!判斷對話實際上是很棘手的問題,目前Ameca就像是史上最爛的派對賓客,因為人際互動中還有許多微妙的細節。」
仿生機器人從數百年前就是人類的夢想,但該不該真的跟人類一模一樣,就是一個爭議性的問題,大阪大學的教授石黑浩就持續挑戰人類對仿生機器人的接受度。
CNN主持人 vs. 仿生機器人:「你是仿真複製版還是真正的石黑浩教授?我就是石黑浩本人。當直視他的眼睛時,我確實感到有些不安,因為他的眼神實在太像人類了。」
不只有長得跟教授一模一樣的機器人,石黑浩更研發了60種不同的仿生機器人。
大阪大學教授 石黑浩:「我們精心設計這個仿生機器人,在外觀、動作和聲音上取得了良好的平衡。」
CNN主持人 史都華:「所以你已經克服了恐怖谷效應的影響?」
大阪大學教授 石黑浩:「我是這樣認為的。」
試圖翻越恐怖谷,石黑浩教授表示,這些仿真機器人更是要讓人重新思考,我們對人類的看法。
CNN主持人 vs. 大阪大學教授:「請告訴我日語中存在感的意義。是的,存在感指的是某種存在的感覺,是即使我們閉上眼睛,也能感受到。沒錯就是存在感,所以釐清存在感的本質,是你的目標之一,不僅要更深入理解人性,還要創造出這種存在感。」
儘管業者持續挑戰極限,但比起390萬個工業機器人已經持續改變我們的生活,這些仿生機器人要走進現實卻明顯腳步慢得多。
美國先進自動化產業協會主席 伯恩斯坦:「要等好幾十年 (還要好幾十年),或許在工廠或是倉庫裡會更早出現,但如果人形機器人要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絕對要十年以上。」
2022年推出人型機器人的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則是樂觀預測,認為未來二十年內,估計會有約10億台人形機器人。這樣的說法,也讓這一兩年內大量熱錢湧入相關產業,大約6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業者打造仿生機器人。
美國先進自動化產業協會主席 伯恩斯坦:「一些公司獲得了大量資金用於開發仿生機器人,由於馬斯克對人形機器人潛力高度關注的態度,因此當有大量資金投入某一領域時,這個領域就會變得火熱起來,我們的生活中會不會出現大量的仿生機器人,這是有可能的。」
石黑教授更大膽認為,按照這個發展速度,未來機器人跟人類的分別會越來越模糊。
大阪大學教授 石黑浩:「仿生機器人將成為人類,我們會接受他們成為社會成員。有一些假設,認為1000年後,我們將用機器人取代我們的肉體,為了在更極端的環境中生存,也許是在宇宙中或太空中。」
對於仿生機器人,人類還有太多期望與恐懼,研發人員也在積極的尋求平衡,各種能讓不同族群接受的人型機器人,才有望真正融入我們的生活。
◤超夯旅遊新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