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 歷史搜尋:
  • 熱門搜尋:
    親吻車禍隊長王力宏降雨金曲歌王余天地震專家李亞萍蔡英文
  • 搜尋:

    詹怡宜 結果共236筆

  • 【一步一腳印】6月9日鐵道節! 台灣鐵道之旅特別報導(四)

    主持人詹宜怡:「今天的台灣鐵道之旅,接下來帶您看的也是一個漂亮的支線,叫做內灣線,那麼在這裡有一個故事,一位老先生,他有一段可能跟很多人可能類似的回憶,這是他曾經在火車上,學生時代的他,碰到一個非常漂亮的女生,每天坐火車都看到她,那麼最後,這段火車同勤,成為每天最快樂、最期待的時光,一直到這個漂亮女生,變成他的太太;而老先生現在事業有成,決定認養這個車站,也就是在這裡的合興車站,同時也分享他的火車愛情故事。」
    2007/06/09 22:42
  • 【一步一腳印】6月9日鐵道節! 台灣鐵道之旅特別報導(二)

    主持人詹宜怡:「歡迎繼續回到台灣鐵道之旅,繼續我們要走一趟南迴,因為在當初有曾經一群高中生,立志要利用每一個假期,走遍全台灣的每一個火車站,用相機、用筆,完成很好的記錄 ,然後把它放在網頁上,很辛苦的工作,但他們真的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完整,所以接下來我們要帶您看的,就是我們邀請他們帶我們再走一趟鐵道之旅;而且他們選擇了南迴要告訴我們在走遍全台灣的火車站之後,他們認為最美麗的車站在哪裡?」
    2007/06/09 22:40
  • 【前進杜拜】創意加特色 杜拜全力推動觀光

    TVBS與遠見雜誌跨國採訪「前進杜拜系列」,今天從觀光角度看杜拜,幾年前當杜拜官方決心發展觀光,立刻規劃全球矚目的帆船飯店,並發展自己的特色,2年前甚至在沙漠中興建第一座人工滑雪場,靠著創意拼觀光,果然創造出倍數旅遊人口,帶您體驗杜拜旅遊,看杜拜經驗。
    2007/04/13 18:25
  • 【前進杜拜】台商中東新機會 杜拜市場搶商機

    這幾年中東杜拜,逐漸成為世界新焦點,正擴大向全世界招商,其中台灣廠商,除了宏�、鴻海等知名大企業外,整體而言對杜拜市場相對陌生,一位杜拜開中華餐廳多年的台灣老闆認為,杜拜充滿商機,台灣人應該更了解,像他的餐廳,這幾年就快速擴張,年營業額上億。
    2007/04/05 23:28
  • 【前進杜拜】3天蓋1層 未來第一高樓杜拜塔

    台北101世界最高樓的地位,即將在今年夏天被「杜拜塔」所取代,最近台北101董事長陳敏薰也去了一趟杜拜,面對杜拜塔即將超越,她說重點不只是高度,台灣也要學習杜拜的國際行銷,讓全世界看得見,至於這座杜拜塔如何展現世界第一的企圖心?TVBS與遠見合作跨國採訪,帶您走進杜拜,認識這座未來的第一高樓。
    2007/04/05 23:26
  • 【前進杜拜】杜拜3百億人工島開發 全球新焦點

    杜拜這幾年,突然成為全球矚目的新興都市,從一個中東沙漠,成為世界金融與商業焦點,很大的原因在於大規模的開發,尤其是杜拜臨波斯灣的棕櫚島開發計畫,無中生有,純人工開發新的島嶼,成為世界八大奇景之一,TVBS與遠見合作跨海採訪,帶您走進棕櫚島,看這項舉世矚目的人工奇景。
    2007/04/05 23:24
  • 【前進杜拜】一夕改變 帆船飯店創造杜拜觀光業

    說到杜拜,大家的第一個印象,應該就是帆船飯店,這間號稱全世界第一間的七星級飯店,跟杜拜一樣,一切都是無中生有,建在海濱的一個人工島上,共56層,321米高房間,是全球最高的飯店,比法國艾菲爾鐵塔還高上一截,一晚享受,至少7萬起跳。TVBS與遠見合作跨海採訪,帶您走進帆船飯店,看看他如何引領杜拜啟航。
    2007/04/04 17:02
  • 【前進杜拜】杜拜崛起全球焦點 沙漠開發新傳奇

    最近中東的經濟發展吸引全球目光,特別是杜拜,在石油產量比例不高的情況下積極轉型,這幾年以最短的時間大規模開發、招商,不但成為中東的觀光和金融中心,甚至締造許多世界第一,被稱為「杜拜奇蹟」,杜拜的經驗對台灣有哪些啟示?TVBS與遠見雜誌特別聯合越洋採訪, 製作前進杜拜系列報導,首先就看杜拜這幾年所創造的經濟傳奇。
    2007/04/02 17:08
  • 【一步一腳印】認真、好學、不放棄 有機牧草養雞人

    我們剛看到賣豬肉、賣魚肉的,都是多一份用心,那麼其實這種賣健康安全概念的東西,也是一種新的潮流跟趨勢,因為你越尊重消費者,其實消費者感受得到,那麼也因此可以更賺錢,對自己也有幫助。 繼續我們帶您看的一個例子,就是在花蓮的雞農,他們專門讓他們的雞,吃成本比較高的有機牧草,現在已經成為,當地的重要名產。
    2007/03/04 22:28
  • 【一步一腳印】拍DV自己說故事 我的外籍媽媽

    最近有企業贊助鄉下的小學的孩子們,讓他們拿DV自己來拍自己的故事,沒想到這些小朋友,表現的還真不錯,其中苗栗大南國小的五年級小朋友,拿到大獎,我們要來看看,他們拍攝的過程和內容。
    2007/02/11 22:34
  • 【一步一腳印】請全台灣孩子們看戲 啟蒙兒童美學

    最近正在放寒假,相信很多父母親,正在傷腦筋,到底要給孩子什麼樣子的活動?今天有這麼1個建議,現在有一群人很認真的,正在推動要帶給孩子歡樂,以及永遠難忘的回憶,不只是給都市或有錢的孩子,他們現在正推動1個運動,就希望讓台灣319鄉鎮,包括一些偏遠鄉下地方,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免費看到最精采的演出。 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工作人員:「再來再來,差不多差不多,可以再往上舞台走嗎?可以來,再往上舞台走,差不多到白線,後面那2支。」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發起人柯一正:「這個計畫,是這幾年來,我們最興奮的一個活動,就是能夠把戲,帶到很偏僻的地方。」 台北縣新莊還不算太偏遠,這是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演出的第5站,後續還有314個站要走,請孩子們免費來看戲,下午先為晚上的表演彩排,發現還有不少該修正的。演員:「記住一句話,相信自己堅持到底,這夢想就…,我在講這話的時候音樂已經走了,好,相信自己堅持到底,這夢想就一定會實現。太慢了,相信自己就要下了,時間老人…,等一下。」 演出還沒正式開始,台下觀眾已經看得津津有味,唐吉軻德跟時間老人的服裝道具還沒有穿上,倒是演馬的得全副武裝,連彩排都不能偷懶。演員:「哈哈哈,千萬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記住一句話,相信自己堅持到底,這夢想就一定會實現。時間老人,我決定了…。」 經過練習,大家默契好多了,不過本來坐在台下的團長,這時站出來,他還不夠滿意。紙風車劇團團長任建誠:「你那話講得節奏加快,所以那地方情緒的東西,比較容易帶到後面去,好,那我這邊再練一次,好不好?你從你最後那句話,帶到他這邊來,所以劭如,剛才那個時間老人,那段的那個點,一定要抓好喔,這個地方情緒要拉高,所以那個地方,你音樂推高聲音推高一點,好不好?」 任建誠是紙風車劇團團長,留學法國學的是戲劇,當初也從小演員,演到現在白頭髮都出來了,還是重視每一場,演給孩子們看的小細節,儘管今天不是在國家劇院,觀眾也不必買票進場,對演員的要求,卻是一樣嚴格。 剛剛的唐吉軻德,突然又變成跳舞的巫婆,今晚每1齣表演,就是同一批人,以不同角色,輪流取悅小朋友,巫婆系列演出,小朋友向來很喜歡,而這回劇團,還特別為新莊這個越南配偶密度最高的城鎮,增加了越南古典童話故事。 演員:「小楊桃我來了,我吃。」團長任建誠:「楊桃抖動大一點,楊桃每個都要抖,每一顆都要抖。」演員:「來來來,看我的,我再吃。」團長任建誠:「每一顆移動就要抖!」
    2007/02/11 22:15
  • 【一步一腳印】南庄山中咖啡館 沐浴大自然饗宴

    「一步一腳印,發現新台灣」,要帶您認識一個女生,她叫翁美珍,她很喜歡園藝,享受生活,而且也重視美感,她利用在老家南庄山裡面的一小塊地,在這裡自己蓋房子,自己種花,於是呢,多年來維持1個美輪美奐的秘密花園,這空間我們到那裡,真的感覺到非常漂亮,非常地有意外驚喜的感覺,六、日她開放,讓人家在這裡喝咖啡,週一到週五這是她自己的花園,她在這裡也非常的享受,不過要非常認真的去種植她的園藝。 只是呢,她喜歡美的事物,也不只限於她自己的這一塊花園,她漸漸的把觸角伸到外面,投入南庄的地方事務,那麼最近她在忙什麼事呢?有這麼一件事情,她忙了一陣子,她覺得山區有很多招牌看板,太過凌亂,那麼實在不好看,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她一路從經濟部協調到鄉公所,甚至協調全南庄有130多家業者,去拆掉他們自己的大型的招牌,統一改用重新設計過的標準協調的模式,那麼這樣的經驗,其實在台灣很多地方來說,非常的難得,她的故事我們先從她的大花園來看起。 翁美珍:「這個如果不剪,就一直在消耗它的養分,問題是你有這麼多的花,你要常常去剪這些啊,我如果禮拜六,我通常一個禮拜,會有一整天時間是在修剪。」 身材嬌小的翁美珍,俐落地在她的大花園裡工作,這個地方,周末算是山中咖啡館,但像今天這樣的時間,並不對外開放,恢復為純粹是,翁美珍自己家的庭院。翁美珍:「那顆是梅花,好漂亮,而且有香味,今天沒有陽光,如果有陽光,那個味道好香。」 分享是一種樂趣,更何況院子裡搞園藝,把環境弄得賞心悅目,本來就是翁美珍的興趣。翁美珍:「那個葉子掉下來的腐葉土,那個大概那麼厚,踩下去都是軟軟的,那種土壤是最好的,我就去跟他要了幾袋,帶回來之後,另外我們再拌一些,我們自己的土。
    2007/01/28 22:34
  • 【一步一腳印】洋女婿愛上台灣 改造中小企業進軍歐洲(下)

    整體台灣形象,也影響個別廠商對外形象,James和Anthony這幾年與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合作,希望從這個小小辦公室,幫台灣和台灣廠商打響名氣。薩巴卡瑪設計姜人豪師:「大家在開會的氣氛是輕鬆的,這樣子比較有多的想法,在這種氣氛下可以丟出來。」 薩巴卡瑪設計師陳啟鏞:「因為老闆是外國人的關係,他們對創意非常重視,他們甚至會因為他們自己喜歡的創意,而幫你去說服客人,不會告訴你說,客戶說什麼你就做什麼。」主播詹怡宜:「你現在在做的是什麼?」薩巴卡瑪設計師賴慧君:「我現在在做的是,這家的捕蚊燈。」主播詹怡宜:「捕蚊燈?」賴慧君:「對,他們的殺蟲燈。」 台灣本土捕蚊燈工廠,想推出自己的品牌,年輕的賴慧君正要將,本土工廠的產品,透過更精緻設計的產品目錄,提升質感銷到歐洲。薩巴卡瑪設計師賴慧君:「我的作品要看起來國際化的話,這邊給我的幫助比較大。」 台灣出生美國唸書17年的Andrew,本來一心要到上海工作,工作下來發現台灣更能發揮。薩巴卡瑪設計師Andrew:「未來市場如果在大陸,其實我們佔的是優勢,像香港一樣,我們佔的是更多優勢。」
    2007/01/14 22:02
  • 【一步一腳印】洋女婿愛上台灣 改造中小企業進軍歐洲(上)

    從英國來的這對老外兄弟,這幾年帶領一家家,中部中小企業前進國際市場。台中市區裡的設計公司,規模並不大,比較特別的還是老闆的膚色,和員工的平均年紀,不到30歲。薩巴卡瑪行銷總監:「她看起來很小,但是要小心,我們的客人都很怕她,因為她的能力真的很強。」 被稱讚的是一位台灣員工,而說話的是全公司最老的一員,34歲的James,3年前辭去國際知名廠牌,歐洲銷售經理職務,來到台灣和搞設計的,弟弟Anthony一起創業。薩巴卡瑪設計總監Anthony :「我的工作比較好玩一點,我是白臉,他是黑臉,跟客戶談有時溝通的時候,我只要說可以可以,我要問一下James,然後說不行,James說不行。」 這間辦公室嫌吵了點,因為2位老闆兄弟堅持,播放自己喜歡的音樂,當年弟弟Anthony,19歲到台灣旅行,認識現在的太太決定定居,從一人設計工作室,到現在擁有11個來自美國法國,和台灣的年輕員工。 更想不到成立4年來,這家公司藉著,為台灣廠商設計產品造型,規劃品牌形象,到去年為止,已經陸續協助國內80多家廠商,進軍歐洲市場,50多家廠商進軍美國,成為經濟部認定,將台灣品牌推向國際的重要幫手。薩巴卡瑪設計總監Anthony:「這麼簡單的產品,你要怎麼讓他講話是很難的。」
    2007/01/14 22:01
  • 【一步一腳印】大風吹澎湖動 風帆運動揚國際(下)

    於是比賽從國內辦到國際,越來越多外國風浪板選手,來過澎湖灣,體驗平均7、8級的強風,甚至許多國際頂尖選手,用「令人畏懼」形容澎湖狂野的東北季風。澎湖帆船協會總幹事趙守仁:「既然是讓人家覺得畏懼,要挑戰的那種風,我們何不可以,就讓它這樣子繼續下去,然後把它宣傳出去,只要你要成為一個,世界頂尖的選手,風浪板選手,你就應該接受我們澎湖風的洗禮,你應該把澎湖這個風,當成你朝聖,當作你挑戰的一個地方。」 這是趙守仁的夢,而且這位澎湖地方法院的書記官,不只是作夢而已,藉著一年一年辦比賽,真的有國外選手,來到澎湖,愛上澎湖,並且決定定居澎湖。 澳洲籍風帆好手Alex:「有一次應該是前10年,1996或1995,澎湖有辦一個比賽,叫我們來看看,過來的時候,發現沒有看過這麼穩定的風。」 來自澳洲的ALEX說的地方,就在澎湖灣的觀音亭附近海域,他說自己玩風帆那麼多年,簡直不相信有如此風帆天堂,他索性搬來定居,開個小酒吧。 於是這裡成為,許多國外風帆玩家的聚集地,每年辦比賽,Alex負責聯繫國外選手,從機場接送到飯店,安排翻譯到地陪,他也成了真正的澎湖人,打算繼續定居。澳洲籍風帆好手Alex:「現在最大的原因是,我希望訓練一些台灣的選手,可以參加我們奧運,還是國外的比賽,這樣我覺得那是一個Passion。」 Passion熱情推動他們,籌辦國際比賽,行銷澎湖,只是明天就要比賽了,這幾天東北季風還沒來,萬一明天風速又沒達標準,今年的努力就全泡湯了,趙守仁還在設法應變。 澎湖帆船協會總幹事趙守仁:「我們時程改變。」記者:「就是因為風?」澎湖帆船協會總幹事趙守仁:「對,開幕典禮改到下午,比賽也改到觀音亭。」 經費花下去,國際選手也都到了,明天就是體驗澎湖大風的時刻,這晚趙守仁還設宴款待,來自台灣的風浪板裁判。澎湖帆船協會總幹事趙守仁:「這次的比賽,我應該要回饋,給各位工作的夥伴,大家有捧場大家來幫忙,比賽才辦得成,選手才會有獎金能拿,今天如果都不辦比賽,選手就沒獎金能拿,也沒有發揮的舞台,沒有功成名就的契機啦。」
    2007/01/07 22:23
  • 【一步一腳印】大風吹澎湖動 風帆運動揚國際(上)

    澎湖的冬天,顯然不是觀光客的季節,趙守仁是老澎湖人,當然知道,每年一吹起東北季風,就是澎湖冷清的開始,但這幾年卻是當起風的日子一到,他的忙碌正開始。 忙到讓旅遊局人員追出來,趕辦經費補助的相關程序,因為他們知道,為了這場澎湖要舉辦的國際風帆賽事,趙守仁忙到幾乎難以抽身。 其實趙守仁也在公家機關服務,平常是澎湖地方法院的書記官,不過這時候,他的身分更是澎湖帆船協會總幹事,為了明天的風帆賽,已經向法院請了幾天假,畢竟是場國際性比賽,很想辦得風光像樣,但經驗不足難免疏漏。 這會兒他衝進一家制服店,幾乎是哀求老闆幫忙趕工。澎湖帆船協會總幹事趙守仁:「因為明天要用到了,沒有工作服,沒有讓工作人員有工作服,也不太好,你都在趕,沒有騰出時間,也不是我喜歡,那是配合大家的問題,還好配合得上,否則配合不上,麻煩一下,拜託拜託,明天選手報到。」 工作人員都找齊,服裝、經費等雜務,也陸續處理好,但趙守仁心裡,還不完全踏實,他還得擔心風的問題。 這個時間工作人員,正在會場測風速,風帆比賽畢竟玩的是風,能不能順利進行,全憑老天爺賞臉。記者:「這樣大還是小?」澎湖帆船協會總幹事趙守仁:「沒風。」記者:「啊,這樣算沒風?」趙守仁:「對。」
    2007/01/07 22:14
  • 【一步一腳印】派出所的小故事 超越本份的付出

    我們要來看的是教育問題,一個沒有人管的壞孩子,住進派出所之後,改變了他的人生。在節目中,之前2個禮拜,我們都陸續談到教育問題,就是一個孩子他的成長過程當中,到底是應該受到什麼樣的指導跟照顧,通常我們這指的是正常的孩子,不過有另外一種是偏差行為的孩子,往往需要更多的用心,跟更多的耐心。 那麼2年前,我們發現了有這麼一個故事,就是在山區裡面,小小的派出所裡,那麼轄區之內,因為有一個偏差的壞小孩,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員警決定大動員,他們把自己的角色,變成像是老師,也像是家長,就因為警員的用心,改變了這個孩子的一生。 平溪鄉東勢村常常這麼安靜,全村只剩60多戶人家,平均年齡也差不多60,很難有什麼治安問題,小村莊派出所工作,自然相對輕鬆,編制上所長和2名警員,主要工作內容,幾乎只是為民服務,而上門來找警察的,除了生人問路,就是村民們泡茶、聊天、殺時間。 這天員警聊到以前村子裡的問題兒童阿忠。東勢格派出所警員潘至誠:「他小學五年級,拿美工刀要殺老師,大的美工刀,然後拿小武士刀,要殺他叔公,學校把他放棄。」東勢格派出所所長賴文章:「還有這些村民對他的印象,也都非常不好,說這小子沒救了沒救了。」 一個阿公帶大的叛逆小子,成為寧靜小村莊的大議題,4年前,潘警員和當年的所長,決定接手這個大議題,幫快90歲的老阿公,管教阿忠,於是整個國中時期阿忠,就住在派出所裡,這裡成了他的家。 記者:「你當時是怎麼樣覺得,你可以把這個小孩子救回來?」東勢格派出所警員潘至誠:「能夠救多少算多少吧,也是盡力,我們也沒把握啦,讓他不要說在外面去為非作歹,做壞事情啦,讓家人擔心,讓我們也真的很頭痛啦!」
    2006/12/17 22:14
  • 【一步一腳印】被遺忘的一群人 多氯聯苯活教材(下)

    30年前商人貪圖便宜,使得化學遺毒後患無窮。多氯聯苯中毒病患前惠明學校老師:「大家那時候,比較明顯的,就是比較會疲倦啦,後來到前將近6、7年前,甲狀腺就腫了,我就切了,我們就是還是都會長粒子。」 這位老師後來沒有生育,身體總不斷有些毛病,一碰到執行長,總會聊起彼此的狀況。知道有多氯聯苯中毒事件的皮膚科,已經不多了,更不用說當初政府承諾的醫療補助。多氯聯苯中毒病患前惠明學校老師:「我們本來多氯聯苯有一張卡,可是他就是不願意承認,他說我不能因為你一個人,他說我們小診所,不可能有那麼大的能力,去改那個程式啊。」 對於社會的遺忘,執行長和老師比較擔心的是,弱勢的視障學生更難面對;阿香那時也是育幼院童,後來留在學校廚房幫忙,有時也抱怨常常疲倦,不過不知道也已經不在乎,是不是中毒影響了,就像當年電視台,訪問到的中毒民眾一樣,大多是認命,自己想辦法。 中毒民眾(華視新聞資料片段):「算是到處的醫生館,人家說哪裡有就去哪裡吃。」記者(華視新聞資料片段):「政府有拿藥給你吃嗎?」中毒民眾(華視新聞資料片段):「沒有,我們曾經到衛生所要拿,他們說沒有。」 將近30年了,但執行長陳淑靜並不願認命,特別是她的盲人學生們,也與多氯聯苯共處了30年。多氯聯苯中毒病患吳佳妮:「用那個脈衝光有沒有,以前新聞不是有報脈衝光,去做脈衝光做6次,做到怕到了。」記者:「可是做一做也是有比較好嗎?你覺得?」吳佳妮:「剛開始有,後來沒有做的話,就會慢慢恢復,所以就不做了。」記者:「會有洞?」吳佳妮:「它只是外表把你合起來,事實上裡面的毒,它也不能處理。」
    2006/12/17 22:09
  • 【一步一腳印】被遺忘的一群人 多氯聯苯活教材(上)

    如果問大家說,知不知道台灣曾經發生過,「多氯聯苯米糠油中毒」事件,大部分年輕的一輩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那麼這是民國68年所發生的,當初非常重要的社會新聞,其實也不要把它當作是一個過去式,或著是一段記憶而已,因為多氯聯苯這種化學物質,它本身毒性非常地強,而且很穩定,所以已經將近30年的時間過去,它其實一直留在當年中毒的人的體內。 那麼當時很多的中毒者,有1百多個是同一個學校,惠明學校盲人師生,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當初他們只覺得自己得了怪病,一直不知道為什麼,後來才了解原來是中了多氯聯苯的毒,幾乎可以說是多虧了他們,讓台灣社會認識這種毒害,不過,這段時間這麼長過去了,對他們來說至今是病痛纏身。 華視新聞片段:「根據統計,中毒者中大約有300位婦女,正值生育年齡,其中彰化地區已經有,4位中毒孕婦產下畸形胎兒。」 發生在民國68年的米糠油多氯聯苯中毒事件,畢竟是將近30年前的事了,多數人記憶不在不過毒害卻一直存在。 特別對台中縣惠明學校,前校長陳淑靜來說,這個專門收容盲生的學校,當年160名師生集體中毒,將近30年來,多氯聯苯的影響,沒有一天不在。惠明學校執行長陳淑靜:「人家本來是多嫩多漂亮,現在也是不錯。」多氯聯苯毒中毒病患王展偉:「沒有沒有。」記者:「那時候你中毒還記得嗎?」王展偉:「中毒…有還小啦,那時候還小,不是多深刻的印象。」 校園裡遇到的王展偉,當年才3、4歲,中毒狀況不算嚴重,但臉上看得出中毒後,挫瘡留下的疤痕。 這裡是個能讓失明孩子,放心走路的地方,當初陳淑靜創辦台灣第一家,專門收容盲童的育幼院時,就是希望以最適合他們的方式,幫助盲生快樂成長,不過那場多氯聯苯中毒,卻讓傷心故事接連發生。 陳淑靜最不忍的是,又聾又盲又啞的董金花,當她5歲被送到育幼院時,完全無法跟外界溝通,陳淑靜還特別派老師出國,學會手指語,對她做特殊教育,後來當全校師生食用受多氯聯苯污染的米糠油,而中毒時,她正值食量大的發育期,中毒特別深,除了全身挫瘡,黑色素沉澱之外,30多歲就罹患乳癌。 惠明學校執行長陳淑靜:「我去看她的時候,那次我就說,妳讓我看一看,她很乖,她馬上脫起來讓我看,我跟他照了這個相,心裡很痛苦。」 長期受多氯聯苯,與癌症折磨的董金花,去年過世時才40歲,學生中除了陸續因病過世的,還要人受不了後遺症跳樓自殺,陳淑靜回憶起這場苦難的源頭,一開始連原因都不知道,只知道孩子們,一個個臉上身上長奇怪黑瘡,她帶孩子去看皮膚科。 惠明學校執行長陳淑靜:「院長,你好好幫我看,怎麼越來越多,他開口跟我講說,那我跟你講,你們不乾淨,衛生不好,我說衛生,好,我回來當時把保育員,操得快死,我說好,乾淨我們就來乾淨,怎麼乾淨?每天棉被都要拿起來,被單拿起來,還要去煮。」 她向來是認真的人,那時卻像面對一場,不知道敵人在哪的戰爭。惠明學校執行長陳淑靜:「我天天逼他們這麼做,越做人越多,變成80變100個,我那時候就不服氣,我就回去問說院長,你們家的棉被,是不是天天換棉被,棉被還要煮過消毒過?還有你的床是不是,天天要抬到外面曬太陽?你的地板是不是,天天都要洗?還要消毒水消毒過,他說又不是瘋了,我說...。」記者:「你都已經做到這樣了?」惠明學校執行長陳淑靜:「我已經做到這樣,你還跟我講你不衛生嗎?他就仔細看說,糟了,我說是什麼,他說是吃的東西,吃下去然後發出來的。」 改從吃的方向思考,因為全校師生共同搭伙,她和教職員們開始,一樣一樣注意每項食材。惠明學校執行長陳淑靜:「鹽,天天吃嘛,不可能吧,假如鹽中毒的話,所有台灣大家都中毒,再來想,肉,可是肉也不是吃那麼多,少吃一點,菜,大家都在吃啊,也不是只有我們,所以我一直懷疑就是油,所以我那個時候,不曉得怎麼那個時候會想到說,好換了剩下的封起來留起來,封起來醬油也封起來。」 當年惠明學校的集體怪病,逐漸引起醫學單位重視,化驗切片卻始終無解。惠明學校執行長陳淑靜:「剪指甲啦,剪頭髮啦,每個人都要寄到他們化驗,也沒什麼查不出來,神還是愛台灣,我跟你講,有一天我就一直煩,每一次我就跟我先生吵架,我說你們當醫生這麼笨啊,怎麼都看不出來。」 陳淑靜的先生是內科醫生,認識的醫生多,幾個月之後總算有眉目。惠明學校執行長陳淑靜:「好啦,有一天,我又親自帶學生,去看有一個叫做張先生,張醫師,我們都叫他老張老張,他突然間想起,喂喂,大嫂大嫂啊,會不會跟日本的一樣,我說日本什麼一樣?讓他想起,他說,我記得我在那邊的時候,好像有看過報紙,好像吃什麼油,會有什麼皮膚病的樣子,出來他就跟我講,我回來就跟我先生說,那個老張跟我講這樣,他說好好你趕快,打電話給那個台中縣衛生局局長。」
    2006/12/17 22:08
  • 【一步一腳印】品格教育 迎向未來勝負關鍵

    在剛才我們看到的內容,包括10年前曾經做過的訪問,10年之後再來看看這幾個小孩子的變化,結果你會發現,無論如何教育非常重要,那麼天下雜誌這次的企劃,除了是看到孩子們教育的重要性之外呢,也提到了教育的內容,應該是如何,台灣的孩子應該具備哪些關鍵的能力? 是我們應該要教給他們,那麼在1998年,聯合國的教科文組織裡面,曾經提到學習的四大支柱,那裡面提到應該要學的是知的能力、學習做的能力,還有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還有學習自我實現,台灣的教育教了這些東西嗎? 那麼天下雜誌這次認為說,台灣社會除了學業以外,其實還應該要更加強的是品格教育,所以透過新竹照東國小的品格教育的學習經驗,我們要來看,台灣學校現在正在如何加強,那麼以下我們會看到的是由天下雜誌的影音中心所製作的專題。 舞台上的學生手拿著劇本,打開爽朗的嗓門,氣勢十足地站在舞台上練習著「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劇碼。 照東國小學生:「你沒看到我這麼胖,飛不動嗎?你以前講說會永遠愛我、照顧我。」 這裡是新竹縣照東國小,學生正透過表演戲劇,從故事中來體驗是非善惡,進行不一樣的品格教育,有的老師就是利用那個繪本,他就把繪本改編成劇本,然後就教小朋友演戲,表演的主題都是環繞在人權跟品德這兩個議題,照東國小讓孩子參與戲劇演出,志工陳柳之就認為,戲如人生、人生如戲,藉由故事,能夠傳達正確的思想觀念給學生,一個孩子的思想觀念,讓他正確,所以就可以改變他的命運,改變他的一生。 戲劇帶來的改變,開始從6年級學生呂東龍的身上看得見。 呂東龍:「(以前)因為他會來惹我,我就會去打他或扁他,可是演了這齣戲之後,要是別人欺負我的話,我應該就跟老師講,不應該用動手去打他,要是這樣子的話,我自己也會被受處罰。」 當台灣的孩子逐漸處在一個充斥著欺騙、貪污、扭曲事實的環境下成長,今天品格教育顯得特別迫切需要,以前我們學校的教育都是填鴨式的,非常注重智育方面這一塊,我覺得品格對小朋友來講,甚至於他的將來,甚至於整個社會,這品格教育還是比較重要的。 老師:「好,都坐好,我們開動,大家請慢用。」 當很多人都在問,品格可不可以教的時候,照東國小不僅透過戲劇方式,平時還很注重學生日常生活的訓練,不但要求用完餐後自動收拾餐具,連沖洗養樂多瓶子的水還會集中回收當做肥料。 品格教育不是一種新趨勢、新流行,更不再只是學校的一堂課,如何成為熱愛生活,有道德的社會人,品格,是迎向未來的勝負關鍵。 而除了這個品格教育之外呢,其實還有美感教育,還有創業加精神的教育,這是現在國外也在流行的教育的重要的內容,那麼我們接下來要帶您看的則是美濃鎮的龍肚國小,現在他們也在實驗這幾種新的教育理念,包括他們正在學習讓孩子們自己動手種稻米,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生活教育。 位在山明水秀的美濃鎮龍肚國小,學生除了上學讀書之外,還有一項重要的活動,那就是種菜。 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甚至是附屬的幼稚園,龍肚國小的每一個班級,都要負責栽種稻米和蔬菜。從育苗、灑水、撿菜蟲等等,透過實際動手做,學生們有了不一樣的體會。 龍肚國小學生:「我覺得種稻米或種菜很辛苦,就是能體會當農夫如何去照顧一些植物。」
    2006/12/03 22:58
  • 【一步一腳印】5則生命故事 一窺教改10年全貌(上)

    這一集很不一樣,是跟天下雜誌合作共同完成這1個小時的節目,這1期的天下雜誌,推出的是教育特刊,那麼我本身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企劃,就是呢,10年前,也是在這個時候。那個時候台灣的教改議題風起雲湧,天下雜誌就策劃了一個專題,拍攝教改專題紀錄片,那時候他們採訪了一些小朋友,談到他們當時求學的狀況,也談到未來,談他們的理想抱負。 10年過去,現在呢,天下雜誌又花了一番功夫,把這5個小朋友一個一個找出來,看看他們現在都在作什麼,最主要當然他們都長大了,各自也有不一樣的人生,而中間這10年,其實他們的教育經歷,對他們的人生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我們看到有人是一步一步的還繼續在實踐夢想,而有人當然也懊惱說,過去10年沒有好好認真唸書,接下來教改10年的專題,其實我們不是要來談談,這10年教改到底有沒有成功?其實我們只是要忠實地呈現,這10年對孩子們身上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彰化原斗國中3年級張明豪:「未來希望做畫家,因為興趣…。」 台北福和國中2年級賴茹君:「未來想當記者或導遊,也可能是…。」 台北中正國中2年級張瑜珊:「我想當醫生,因為小時候常生病…。」 彰化原斗國中2年級莊雅竹:「我想當藝人,演戲或唱歌…。」 花蓮太巴塱國小6年級林宏明:「我的名字是林宏明,我長大以後想當棒球國手…。」 10年後這5個孩子已經長大,帶您看這10年的變化,特別是教育對他們生命的影響。 10年前,天下雜誌製作教育改革專輯時,小朋友也像現在一樣熱衷棒球,當時的偶像是陳義信。希望像陳義信一樣,成為知名職棒選手,花蓮太巴塱國小棒球隊的小朋友們願意接受嚴格訓練。 其實能加入棒球隊就夠神氣了,光是下課後練習時,其他同學們羨慕的眼神,讓球場上的小選手們,更顯得意氣風發。林宏明(1996):「我的名字叫林宏明,我長大想當一個棒球國手,我爸爸也很支持我,可是我媽媽一直在叮嚀我,想當一個棒球選手,也要把功課念好。」 10年後的林宏明,這天重新拿出當年天下拍的錄影帶,自己幾乎忘記當時說過的話,也讓太太看看小時候的他。 12歲的阿美族小投手,林宏明也在今年決定,選擇一條高風險的人生道路。林宏明:「我從小學一年級就喜歡上棒球…。」 太太看得津津有味,但長大後的林宏明,倒是一臉嚴肅,甚至有點不自在。林宏明:「這是誰啊?」 當年號稱最喜歡棒球的林宏明,後來並沒有繼續打棒球,現在在林口一家染整廠作領班,23歲的他,已經有2個小孩,一個5歲,一個3歲。林宏明:「小時候被訪問的時候喔,說那個是夢想嘛,還小嘛,說夢想,是夢,長大以後不曉得了。」 其實過去10年,他勉強國中畢業,之後唸美容美髮科,才3個月就休學上台北,好一段時間,到處打零工,直到這幾年當完兵,找到染整廠工作,生活才漸漸穩定。林宏明:「我打球算是打到國二啦,國二那個時候還蠻正常的,國三的時候經常蹺課,就是上一天休息一天,上一天休息一天,然後被教練踢出球隊,那時候愛玩,那時候就開始叛逆起來,那時候對棒球的心已經不見了,已經沒有了。」 林宏明(1996):「古人說得好,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就是告訴我們,用一分力氣就有一分收穫,用十分力氣就有十分收穫。」當年小學六年級的林宏明,像個懂事的孩子,即使部落裡並不是很適合讀書的環境,他被家裡賦予比較大的期望,穩重的他,當年面對媒體採訪時,也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未來的目標。 林宏明(1996):「想跟王光輝、陳義信他們一樣,有很多球迷喜歡,也很受人家的歡迎,錢也很好賺。」 林宏明:「做每件事情也是要靠那個心啦!人長大以後,心會不一樣,那時候愛玩,很喜歡玩,棒球也慢慢就忘掉了。那時候開始在蹺課時,就已經不想再打棒球,沒有那個心了,所以被踢出球隊的時候,反而我有點高興呢!」 回憶國三開始蹺課,在家裡睡覺混日子,到後來經歷結婚生子和當兵,林宏明說現在他總算有穩定的工作,和賴以謀生一技之長。林宏明:「這組是燒花的,棉絮比較多,棉絮,這組本來是平的,白色這部分是燒的。」 現在的工作和生活,林宏明覺得滿意,除了還是會收看王建民的球賽轉播之外,他已經不會特別留戀小時候的投手生涯,當初跟他一起練球的同學,也有現在誠泰投手張賢智,只能說每個人際遇不同,倒是10年前,教練的訓話內容,一點也沒錯。 太巴塱棒球教練(1996):「如果用玩的心態這樣在球場練球,永遠都不會怎樣,不會進步對不對,對,一個人成功不只是小學,憑一點點技術,以後我就是職棒選手,甚至變成國手,不是呢,以後你要經歷過很多的過程,像國中還有高中,甚至以後進入社會。」
    2006/12/03 22:41
  • 【發現台灣味】朱姐家常菜 燒出人間好滋味

    本來只是在傳統市場,的一個小角落,賣幾道江浙菜而已,這位太太呢,因為手藝太好了,所以呢從三道菜,竟然越賣越多,賣到上百道菜,那麼這當中已經,不只是江浙了,還有包括大江南北,甚至國內外的各種口味,因為都是一道道,料理好的熟食,其實省去了很多上班族,太太們的麻煩,那麼所以呢,其實我們看到,從一個小攤位已經,變成了一個品牌在經營,當然這背後的故事,他們的成功,其實有很多的艱辛,我們帶您來看。 大清早的巷弄裡,南門市場後頭已經有動靜,切菜炒菜的忙了起來,另一頭則有人刷刷洗洗,廚房要展開一整天的忙碌了。作為一天的開始,朱姐的兒子黃治豪,先查看需要採買的菜單,每天清晨6點以前,他要趕到中央市場,打點今天的食材。 城市這個時候才剛甦醒,但過個地下道轉出來,中央市場已經好熱鬧了,他每天都得跟固定攤販碰面。黃治豪:「他是從我爸的時候,就一直跟他買,大概買了,大概10幾年,1、56年有了。」 這個攤位供應蔥、薑、蒜和辣椒,調味食材不能馬虎,媽媽是這麼叮嚀的。黃治豪:「它吃起來的感覺也是不一樣,像這種所謂三星蔥,它比較軟,你吃起來口感不會說老的意思,像這種就比較硬,吃起來感覺會比較老。記者:「那價格差多少?」黃治豪:「喔,差3倍、4倍。」 上等貨得早一點到市場才挑得到,像是佛跳牆用的蒜頭,要選特別大顆的才好,青椒鑲肉用的青椒,要光滑要直要鮮嫩翠綠;黃治豪從15歲陪爸爸上市場採買,直到父親生病,獨當一面,父子都從擅長料理的媽媽身上,學到挑選食材的學問。菜飯:「這要賣到70,這個只有賣50,還有一種比較彎彎曲曲的賣30。」 黃治豪:「四季豆你買到比較不好的四季豆,吃起來感覺瀑瀑的,台語瀑瀑,就是吃起來有點渣的感覺,你買好的四季豆,吃起來是很嫩的,幾乎整個四季豆都可以吃完。」 不到一個鐘頭後,新鮮的四季豆正在油炸,做成料理乾癟四季豆。廚房最忙的就是上午這個時候,他們不是開餐廳,只是市場裡的一個攤位,專賣一道道煮好的熟食,朱姐靠著家庭主婦的手藝,幾十年來已經創造驚人業績,不過每天早上,她總還是從洗菜盯起。 黃治豪的媽媽朱姐:「你在家裡面煮,你也是這樣啊,並不因為我要給客人吃,我就可以馬虎,我還是一樣用我的方式在做。」記者:「家庭主婦的廚房通常是這樣要弄到乾淨?」朱姐:「對對對,沒有弄乾淨,你好像不會去煮它你知道嗎,不管你現在再多,我還是這樣子做。」 大夥忙著洗的蓮藕,是朱姐的招牌料理之一,灌了糯米的冰糖蓮藕。朱姐:「我們的客人很好,我們客人幾乎都跟我成朋友,其中有個上海太太你知道嗎,她跟我講說,我送你一樣東西很好吃,我一吃這什麼東西我不懂,她說你想不想做,我說當然想啊,她說那我教你。」 跟客人學來的作法,被她發揚光大,蓮藕切開小心放入糯米,得煮上大約10個鐘頭。朱姐:「你米如果牙籤這樣斜插過去,正好把它擋住,如果直插的話,變成你去插到藕的肉,並沒有插到米,米就會一直衝,衝頭就掉了,擋住讓米不會掉出來。」 朱姐說這就叫江湖一點訣,得不斷摸索嘗試,才有現在的熟練。朱姐:「以前每次頭掉下來,又找頭又插回去,有的米剩一半,衝出來剩一半,米就沒有那麼結實,吃起來像稀飯,客人就說這個怎麼搞的,哇,搞不懂嘛。」 朱姐的料理強調是手工菜,就是得花功夫完成的,七分瘦三分肥的絞肉,硬是得這麼舉手過頭,甩出它的嚼勁。朱姐:「機器可以,可是做出來就是不一樣,我們也是想這樣很辛苦,有時候一天打十幾份,打得真的是,每個人的手都…,可是我們用機器打就是不一樣。」 市場一早就熱鬧,擺出來的菜,幾乎都是早上剛做出來的。時間9點不到,後頭本來暫時安靜的廚房突然又開始熱鍋下油,大廚趕緊再炒一大盤醬爆茄子。大廚:「新光三越跟我們叫貨,還有早上第一批家庭主婦會早一點來購買的話。」記者:「所以一大早這個菜已經買完了?」大廚:「對,前面如果剩不多,就會叫我們再加菜。」 既然是排在外頭等著客人買,怎麼不一次多炒一點?大廚:「我們老闆娘一再要求我們的品質,就是說不要急把菜炒出去,把你的品質控制在最好的範圍內,把它炒出去,不夠了我們就叫了再炒,不夠再炒。」
    2006/11/26 22:51
  • 【一步一腳印】服務半世紀 玉里最早起郵差

    這是最早的一次採訪安排,清晨3點15分,我們已經守在花蓮玉里,陳英欽家門口。三點半果然亮燈,他起床了,打開門發現我們,陳英欽勉強同意拍攝,但最裡還是唸著:郵差不是都一樣嗎? 其實他這個郵差不一樣,竟然得摸黑送信,原來是當地原住民天亮就得出門工作,希望郵差提早來。 陳英欽:「特殊的啊,沒有辦法啊,一定要早上去才行。」記者:「所以你昨天拿到的信今天早上去,他要你不要上來。」陳英欽:「像昨天的本來下午可以上去,他說你不要來,所以才會那麼特殊的情況,一定要那麼早出門,就是這樣。」 戴上安全帽看不見滿頭白髮,也看不出老郵差已經快70歲了,騎著摩托車摸黑上路,這是每天的例行公事。陳英欽負責的範圍,除了他家玉里鎮三民里正常時間送信之外,花蓮卓溪鄉的三個原住民部落,由村民大會通過,要這個時間送信,於是這條空蕩蕩的馬路,每天清晨4點之前,固定會出現送信人的身影,今天唯一不同的是,多了我們跟在後頭。 陳英欽:「在這裡等一下喔。」記者:「喔,你要往裡面走?」陳英欽:「在這裡一下而已,馬上回來,你車子進去沒有辦法。」 摩托車轉進小巷,只送出一封信,而他的車上還有整整兩大袋郵件,包括印刷品廣告信,也包括需要蓋印章的掛號信。記者:「今天總共有幾件?」陳英欽:「幾件?好幾百件?。」記者:「幾百件都要送到完這樣?」陳英欽:「對啊。」記者:「這是掛號嗎?所以要當事人出來喔?」 還不到凌晨4點鐘,房子裡沒有回應,但陳英欽不認為主人在睡覺。陳英欽:「我昨天來他也不在。」記者:「昨天也不在喔?」 機車喇叭聲代替門鈴,陳英欽等不到人,直覺是出遠門,決定明天再來試試。很難想像真有人會在大半夜聽到摩托車聲就出來領掛號信,但是在花蓮卓溪鄉的崙山村裡,這件事彷彿稀鬆平常,陸續有人睡眼惺忪地走出來,毫不奇怪地拿印章領掛號信,陳英欽並非原住民,卻能用當地話聊上兩句。 記者:「這裡是布農族喔?你就因為送信的關係就會講喔?」陳英欽:「沒有不行啊。」記者:「有時候老婆婆在家裡的,那你就跟他們講啊?那麼厲害,當郵差還要學不同的語言喔?」陳英欽:「到現在沒有人敢接我的缺嘛,我已經退3年了,糟糕了還是繼續作下去。」 其實陳英欽65歲就退休了,但郵局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接替人選,只好用約僱方式,拜託他繼續幫忙,也只有他對人對路都熟悉,甚至連狗也熟悉。陳英欽:「狗認識我啊。」記者:「這裡的狗好多喔。」陳英欽:「這些狗喔看到我也不會叫啊。」居民:「因為你每天都來,牠知道啦,你外地的來的話,牠通通都包進去喔,都一直跟一直跟很兇喔。」 一邊聊著一邊等人出來領信,老郵差接下來的動作令人驚訝。陳英欽:「奇怪囉,怎麼睡到現在呢?」記者:「啊,你還要打電話叫他起來喔?」陳英欽:「對啊。」 房子裡隱約聽得到電話聲,他猜這一戶一定在家。陳英欽:「喂,有掛號啊。」 不一會兒門開了,沒有怪他大半夜吵醒人,他們反而用日語聊起來,陳英欽還幫忙找印章呢。 人與人之間自然的互動,也只有山裡的小村莊,加上一位天天上山的老郵差,才構成這幕特殊的景象。每一封信已經都按順序排好,機車在巷子裡穿梭投遞,不論好消息壞消息,陳英欽負責將訊息帶到。 時間接近5點鐘,天漸漸亮了,陳英欽沒有後車燈的背影也更清晰起來。陳英欽:「剛才送完一村。」記者:「一村?一個村?所以總共有三個村?」陳英欽:「對。」記者:「喔,哇好累喔。」陳英欽:「你們要上去嗎?不要啦。」記者:「上去是一個村對不對?」陳英欽:「只有三戶人家而已。」
    2006/11/19 22:44
  • 【一步一腳印】簡單生活地瓜香 早睡早起養生趣

    當多數家庭還在熟睡,陳老師家已經亮燈,對他們來說,早起是該重視的美德。這時候才早上5點鐘,家庭成員卻一個個梳洗整齊走下樓梯。記者:「其他的呢?也都陸續這麼早起來?」陳堅真:「對,就是一個一個,乒乒砰砰,大概到8點,陸續起來,因為還有一個5歲的,5歲他要睡到自然醒。」 家裡的老二念高一,每天最早由爸爸送出門,是要參加清晨5點半的教會查經班,父母贊成讓年輕孩子訓練早起培養自律,只是爸爸林言訓送兒子出門,趕回家吃早餐之後,還得再送其他小孩上學,他們家總共5個孩子,早餐是每天家裡的大事。林言訓:「我們一定有兩個蔬菜,兩個蔬菜一個水果,讓他們自己選擇,至少有兩個蔬菜一個水果,然後地瓜、米飯。」 不是稀飯是白飯,蒸好的地瓜加上簡單的青菜和水果,沒有混合沒有加工,這家人一大早吃的跟一般人不太一樣,被稱為地瓜餐創始人的陳堅真老師,這幾年在台灣提倡這種簡單的飲食概念,他們家就是這麼吃早餐的。陳堅真:「她從小就給我很多麻煩,她也有紅斑性狼瘡,那心臟病反正層出不窮,剛走過憂鬱症,就是這樣子吃好的。」 真是這樣吃好的嗎?曾經到大陸學中醫的陳堅真,堅信簡單的飲食療法和回歸自然律例的生活,可以帶來健康回復元氣。陳堅真:「對啊,我自己癌症,我中過風,我生她的時候在產台上中風,死亡率98%。」 陳堅真自己的故事常這樣在早餐桌上說給孩子們聽,過去她也曾經一身是病,天天花錢買藥,直到後來漸漸發覺,有一些最基本的生活原則,其實應該先作調整。陳堅真:「我後來發現我根本晚上不睡覺,可是我才知道,晚上需要早睡,9點到11點這中間就要準備睡覺了。」 晚上早睡,早上早起,吃當季盛產,簡單而豐富的早餐,竟然可以改變身體,也改變心境。陳堅真:「我先從飲食改變,我先把我的氣養足了,我的作息改變了,思維很快就調整了,就像以前他晚一點回來就準備,他晚一點回來就準備,他晚上回來就給他臉色看,要罵人了要算帳,現在管他的,我先睡覺,我睡覺他沒有回來,有回來我都不清楚,早上醒來的時候,我精神很好,他還在,我自己也覺得沒事了。」
    2006/11/12 22:17
  • 【一步一腳印】地底生黃金 大肚山上種蕃薯

    這幾乎是大肚山最後一批收成的蕃薯了,林萬老先生可熟練了,每到地瓜收成,他總這麼彎著腰,立刻分出上中下不同等級,作決定的時間,一顆幾乎不到半秒鐘。記者:「你撿這個做多久了?」林萬:「喔,我30年次的,我10幾歲就摸這個,摸到現在。」 地瓜田裡另一位老先生,也很性格,叫顏賢,跟林萬是老搭檔,一捆塑膠繩掛在身上,從斗笠到手套,全副武裝配備齊全,裝袋秤重就由他搞定。林萬和顏賢再加上幾位長年合作的臨時女工,組成經驗老到的地瓜採收班,這陣子早上7點不到就上工,快速採收分類,他們的專業術語,這叫做「拼蕃薯」,動詞用「拼」,速度來看是真的很拼,只是拼得辛苦,錢不好賺。 林萬:「去年和前年就比較好,前年去年價錢很好,是市場賣得比較好,今年產量不太壞,但是今年市面上比較銷不動,我們種東西就這樣,有時候吃的東西價錢好的時候,產量不太夠,像去年香蕉價錢好,今年就不好了,就是這樣,市場會翻來翻去。」 這是台灣農民的共同心聲,靠天吃飯,也靠運氣吃飯,年初播種時一點也不知道,後來的收成價格會如何。林萬:「這樣啦,鏡頭比較漂亮,這個就是上等的,取個鏡頭要比較好看的,像這樣的,每個消費者都可以接受,不太大塊也不太小。」 嚴格說起來,台中縣大肚山稱不上肥沃良田,這裡土地太乾旱,水源取得不容易,東北季風的風沙讓人和植物都不舒服,所以這裡被叫做沙鹿,但既然規劃為農地,農民總能地盡其用,讓大肚山麓成了一大片番薯田。蔡坤森:「最久的11年了。記者:「年紀也都有了?」蔡坤森:「都有了啦,有的70幾歲了,70幾歲。」記者:「所以你就面臨到接下來?」蔡坤森:「真的啊,最年輕的,一個最年輕的53。」 蔡坤森是第二代蕃薯農,管理土地和工人,最近他總擔心這些老工人的承接問題,畢竟一天工資1200元,能夠輕鬆處理6千株蕃薯的工人不是隨便找得到的。 幾個鐘頭時間,一處採收完,立刻換下一個點,蔡坤森必須趕在工人之前先整地將蕃薯挖出來。40出頭的蔡坤森,在沙鹿算年輕農夫,曾經在外頭闖蕩過,幾年前決定回家專心務農,只是跟老一輩觀念很難溝通,光這台農機車,就是好不容易爭取來的。蔡坤森:「剛開始那2、3年,因為地瓜也是便宜,行銷也不好,變成沒有辦法賺錢,到回來4、5年以後,那2、3年價錢比較好,產能也比較高,有賺一點錢,老的覺得說,你這樣做有改進。」 買一部機器就要爭執一次,不過也因為這些投資讓蔡坤森的耕作面積越來越大,現在大肚山上,他管理的地瓜田已經有20多公頃,其中真正自己的地才0.7公頃。蔡坤森:「每個山頭我都有啊,這個隔壁那裡我就種狗尾草,那裡就是地瓜,再上去加陽那裡還是有。」記者:「你要開始種是你去跟地主講這個地我來種?」蔡坤森:「其實大部分都是地主來跟我們講,其實剛開始是某人,鐵牛你就有了,你自己去發動犁一犁田,你自己去種,不要讓它長草就好,大部分都這樣,也是,其實都是熟識的人。」
    2006/11/12 22:02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