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氏症的研究有了重大突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發現,帕金森氏症的病因可能是在「腸胃」,而不是大腦,研究人員用2組老鼠來實驗,發現沒有植入腸道菌叢的老鼠,活動表現都比另一組好,而在臨床症狀中,高達75%的帕金森氏症患者都有腸胃問題,現在希望能更進一步找出可能的治療方法。
賣力敲著非洲鼓,這群人來打鼓不純粹是為了音樂,而是為了替帕金森氏症發聲。
帕金森氏症患者馬塔帝湯瑪斯:「我很驚訝有那麼多人支持我們。」
身為鼓手卻罹患了帕金森氏症,講話時身體都會不停抽動,帕金森氏症長期被歸類為神經退化疾病,但其實許多時候都有徵兆,只是都被忽略了。
帕金森氏症患者艾倫:「我開始出現震顫,身體一邊會有點無力,不過那時候我還年輕,健康狀況很不錯,對醫生來說變得難以判斷。」
像是這位55歲的患者被誤診的時間長達5年,而他和許多患者一樣都有腸胃方面的問題。
帕金森氏症患者克雷格:「我當時服用了治療胃食道逆流的藥,也在吃其他的藥,什麼藥都吃,但都沒有效果。」
而這名43歲的病患也說,自己在30幾歲的時候常常胃痛,一直換藥也都沒用,而在研究學者眼中,這些病人的說法都證實了他們的假設,帕金森氏症可能是由腸胃引起的。
醫師普魯斯:「我們現在所知的是,腸道菌群的不均衡不僅會導致便祕,也有可能造成帕金森氏症。」
根據加州理工學院的最新研究,腸道菌群很可能就是導致帕金森氏症的元凶,研究人員用2組白老鼠進行實驗,一組是無菌鼠、而另一組是植入了完整腸道菌群,結果發現無菌鼠的活動動作反應都比另一組好。
微生物學家曼茲麥尼恩:「當我們把帕金森氏症患者,和健康的人的腸道菌群轉移後,我們從中推測少了某些特定的細菌後,就會出現帕金森氏症的症狀。」
事實上近年來許多研究都指出,腸道是身體的第二個大腦,包括我們會感受到飢餓或是吃飽了,都是和腸道與大腦間的神經傳輸有關。
醫師普魯斯:「腸道菌群和我們的大腦能進行雙向溝通,大腦會對腸道下指令,而腸道也會回應。」
去年在丹麥已經有研究人員進行類似研究,他們認為帕金森氏症很可能是由腸道延伸到大腦的。
丹麥學者波格海默:「帕金森氏症可能是由控制腸道反應的特定神經末梢所引起的,疾病就從腸道那一端逐漸往腦部那一端散播。」
丹麥的亞瑟斯醫學中心藉由偵測腸道到大腦間的神經傳輸,推論出部分神經病原體,會藉由迷走神經進入腦部,而這段由下往上延伸的時間,可能早在發病前20年就已經出現了。
丹麥學者波格海默:「受損的神經只能發出很微弱的訊號,顯示出大腦和腸道間的訊號傳輸已經受到影響了,我們認為這些腸道菌叢,可能在確診帕金森氏症的前20年就已經受損。」
現在又有研究得出相似結論,證明腸道菌群的確和帕金森氏症相關。
微生物學家曼茲麥尼恩:「我們現在將目標設定在,希望能辨識出是哪些微生物可能導致帕金森氏症的,而又有哪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如果我們能辨識出這些微生物,或許能替帕金森氏症的治療發展出新的治療方法。」
研究人員現在希望能找出是哪些特定腸道細菌,會導致帕金森氏症,或許能為這不治之症找到新希望。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