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葉德琳曾匿名以上帝之名回覆各式各樣提問,成為受歡迎的專欄。曾有讀者問「你的長相如何?」她放家貓照片回覆。玩過這樣戲謔專欄的作家幾年後獲得以色列最高榮譽文學獎。
葉德琳(Noa Yedlin)長篇小說「軟禁」2013年獲以色列薩皮爾文學獎(Sapir Award)。大塊文化主編翁淑靜說,一般人從紀錄片中認識的以色列多與戰爭有關,這部小說一開始的場景帶讀者進入一條住宅區街道,描述其中一棟屋內情景,馬上顯現以色列社會生活面。
「軟禁」2月於台北國際書展辦新書發表會,葉德琳應邀來台。深棕髮色、高個子的葉德琳學過中文,在以色列沒機會使用,抵達台灣,聽得懂一點關鍵字,但不大敢開口說。
她20歲服完兵役後,從事記者工作,做過採訪報導、電視節目評論、論壇執筆等等;有段時間匿名在KolHair報寫專欄,替上帝代答讀者各種奇怪提問。
這個不尋常的專欄,是否為她帶來麻煩,她語氣稀鬆平常地答說:「並沒有,可惜沒人來放火燒我家,要不然就上新聞了。」專欄收尾時公佈了作者姓名,於2005年集結出書。
難想像在宗教觀念強的以色列,可以這樣大開宗教玩笑,葉德琳接受中央社專訪說:「以色列有相當比例人口不信教,特拉維夫街上看到的人和紐約沒兩樣,穿著也像紐約街頭可見,展現的是現代、自由生活型態。」
「當然,許多不信教的人與上帝有良好關係,尊重宗教習俗。大體而言,以色列不算是很世俗(secular)的國家。」
她又說,近20年來,有些年輕藝術家有股回歸宗教信仰的潮流,尤其是音樂領域,包括知名搖滾樂手,突然變成很虔誠的猶太教徒,投向神尋求生命的意義。
葉德琳自稱不信教、未遵奉猶太教食品教規,她說:「軟禁書中的家庭是耶路撒冷上層階級、沒有宗教信仰、高教育精英階層,反映以色列現代生活,無關宗教、教育水平高的一面。」
「我想寫的是有趣的個人故事,想講的是人人都是他人的小孩。」
「軟禁」由一個有博士學位、職場上並不如意的40歲男子為敘事主角,故事開頭便是母親涉嫌侵佔公款。這名母親在和平機構工作,是研究以色列歷史的教授、藝品收藏家,還活躍於數個慈善協會。
男主角重新審視母親的人格,母親在他心目中原是機智有幽默感、追求公平正義的人,而媒體報導呈現的這個遭軟禁的嫌犯,究竟有多少是真的。
「不同國家的上層階級有很多相似處,但本書有非常以色列的特殊政治面,例如和平機構、針對和平、以及如何和阿拉伯人相處等等討論。」
本書在以色列引發不同猶太團體文化的討論,葉德琳屬阿什肯納茲猶太人(Ashkenazi),被指書寫反映阿什肯納茲的文化。她則說:「我寫書時壓根沒想過書中家庭屬於特定群體,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我們同樣是有著希望、愛、夢想和願望的人。」
「我想寫的是人的生活,很個人層面,非關政治、與不同猶太團體的文化也無關。」
「當然,出版社告訴我,出書後,人們開始分析這本書涉及的社會、文化面,書就成功了。」
藝評謝佩霓指出,書中男主角重新認識母親,很微妙的令人聯想,以色列作為所有猶太人的母國,到今天是否有重新認識的必要。
謝佩霓說,葉德琳在本書揭發道德問題,優秀的知識分子和專業人士面對大眾媒體、教育體制、家庭人倫、職業倫理,涉及的人與人、與家庭的倫理及土地倫理。而倫理需要與時俱進,要不然就變包袱。到時候,完美的家人個個要被軟禁。
謝佩霓推薦指出,「軟禁」從一個家庭映照出以色列的社會階層,透視當代猶太人的親子關係、金錢誘惑,與追求成功的渴望。
以色列在葉德琳口中是非常現代的高科技國家,由於與周圍國家的局勢不平靜,時時可感到衝突的氣氛。她也指出,以色列文學一向充斥戰爭、大屠殺等硬議題,不過,近年來有轉向的趨勢。
葉德琳說:「最新出爐的薩皮爾獎得獎作品,講一個女人和伴侶分手後的故事,故事很簡單;我的新書也入圍,寫的是5個受高教育的70多歲老人故事;另一部入圍作品談現代社會裡的男人和父親角色,都從微觀視角寫作。」
葉德琳入圍2018薩皮爾獎的著作「斯德哥爾摩」(Stockholm,暫譯)已改編成電視影集,預計5月在以色列第二電視台播出。(中央社)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