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論壇評估,地球到2050年海洋裡的塑膠會比魚類的數量還要多,事實上這樣的危機已經存在食物鏈中。海洋科學家指出,在許多牡蠣和貝類中經常發現塑膠微粒,愛吃貝類的饕客可能一年會吃進上萬顆塑膠微粒。
鮮美多汁的牡蠣鍋端上桌,對許多愛吃海鮮的饕客來說是一大享受,但是這一口吞下去也把塑膠吃進肚子裡。加拿大貝類生物學者杜達斯說他們發現幾乎所有貝類裡都有塑膠,等於人也在吃塑膠。加拿大的生物學者就把牡蠣層層挖開,直接看到內臟裡佈滿微小的塑膠碎屑。杜達斯說當把一個貝類分解後,並加以過濾,就是可以得到塑膠碎屑。
平常我們用肉眼看不到,但顯微鏡下無所遁形,實際看一次貝類進食方式,就知道為什麼牠們成了塑膠垃圾的受害者。當貽貝開始吃東西時,牠把這些塑膠都吸過來了,就像是死星的牽引光束,貽貝不會分辨食物和塑膠粒,所以通通都吃進去。
漂浮在水裡的纖維、微粒都被牡蠣吃進肚子裡,比利時根特大學採集北海,德國,法國三個不同地區的貽貝和牡蠣,共15到20公克的肉,發現每公克就含有0.42個塑膠微粒。如果是非常愛吃海鮮的人,更可能一年吃下超過一萬顆的塑膠微粒。為了知道這些塑膠微粒和纖維究竟來自哪裡,海洋汙染學家也特別蒐集了北大西洋的海水來研究。海洋汙染研究學者羅斯說他們採集到分布廣泛的微小塑膠從1立方公尺中有200微粒,到1立方公尺中有9200微粒,這是非常大量的數字。
從拋棄式牙刷到保特瓶塑膠袋,各種塑膠垃圾都在大海裡變為碎屑,連衣服纖維都是汙染源。另外還有一部分塑膠可能是來自養殖場本身。加拿大的貝類養殖業就曾為了知道它們使用的繩索、網子是不是反而汙染貝類,委託學者進行研究,發現塑膠微粒無所不在。加拿大貝類生物學者杜達斯說貝類養殖業在基礎設備上用很多塑膠製用品,但要辨別貝類裡的塑膠是來自哪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
為了不再讓塑膠毒害大海,現在各界就極力想找出可能的替代品,像是散發著腥臭味的黏液就是從蝦殼中取出的殼聚醣,雖然不好聞,但是和澱粉類混合以後就可以變為類似塑膠的材料。而且這還是可以完全被生物分解的環保材料,可以製成像是保鮮膜等製品,類似像這樣的應用都能減少對環境的傷害,也別再汙染海中生物。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圖/technews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