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中國進行式】北京人口2千萬! 井噴之城大變貌

記者 廖珮君 / 攝影 高志宏 北京 報導
發佈時間:2012/02/07 14:05
最後更新時間:2016/05/16 15:06

TVBS新聞團隊開始駐點中國大陸以來,大約15年,趕上見證對岸經濟飛速崛起的年代,跟原本就深受外來文化影響的上海比起來,北京的變化可以用翻天覆地來形容,90年代人口1千萬,現在爆炸成長到2千萬,城區規模不斷往外成長,現在直徑1百多公里,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城市,讓我們走進歷史,比較今昔。

20年前,在天安門前的長安大街,20年後,同個地點除了毛澤東畫像,什麼都變了,過去,北京人都穿單調顏色的工裝,踩著單車,騎在沒有分線的馬路上。北京台協會長林清發:「那時候都穿那個藍色的衣服。」

◎長安大街 進口名車換單車「堵」城

如今,長安「大」街名副其實,雙向共12線道,天天車水馬龍,經濟崛起後的新富,開著大陸國產車或高檔進口車,灰藍的京城,變成喧囂的「堵城」。大陸清大交研所所長陸化普:「整個路脆弱到,有一點外因就可以導致較大範圍的壅堵。」

◎90年代1千萬 2012北京人2倍

90年代人口1000萬,現在翻倍有2000萬,加上非「常住人口」,一個北京等於一整個台灣!北京民眾:「我以為能等一會兒慢慢擠,後來根本就上不去了。」

◎尋常上班在北京 千萬人口大遷徙

付不起市區房租,只能蝸居五環外,天還沒亮就趕著通勤,上班上學竟然成為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林清發:「每天100萬人出去,每天100萬人進來。」

北京台協會長林清發,90年北京亞運時西進,秀出他珍藏的老照片。林清發:「這就西單車店,這就西單啊!」

◎北京「西單」平房變大樓 台商卡對!

跟著照片倒轉時光,他開的第一間店就在北京三大商業區之一的西單,很像台北西區,跟著照片對比今昔,我們特地站在跟一樣的十字路口,不一樣的是建築物全認不得了,2層以下的雜貨店面,都改成高樓商場百貨。北京太運大廈副總林承志:「我們是96年、97年開始來投資這個項目,君太百貨就在這裡。」記者:「那時候還是?」林承志:「都是平房啊,這一條是長安大街。」

看準緊鄰中央的發展潛力,台商搭上北京崛起內需消費的錢潮。林承志:「西單就是本地人,特別是中青少年這個族群的人。」

北京君太百貨員工李婧:「10年前我們的客單價,不到200元(人民幣)的樣子,但是我們的客單價,已經接近800元(人民幣)了,以前我們的話可能會在年節的時候,需要添置一些新的衣服啊、新的鞋子的時候,才會來選擇,現在就不一樣了,逛街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貧困的年代,購衣是偶爾的奢侈,君太百貨10年前強打女裝,現在為了迎合富起來的北京人消費習慣改變,1樓櫃位主攻成鞋子等過去不需要的「配件」,不管商場內或商場外,都有翻天覆地的變化。林承志:「你可以看到這邊所有的大樓,都是最近這10年,這個、這個,(北京城市發展)開始從點到線、到面的發展,他們有這個概念。」

事實上,北京幾波密集的城市改革,都隨著承辦國際賽事而起。北京民眾宋師傅:「它分兩個階段,一個階段是亞運之前變化快,完了亞運之後就停待一陣,奧運又開始變化快。」

◎北京「第一代富人」 抗拆護秀水街

外國人快來了,北京要整頓市容,洗刷仿冒形象,涉外第一市「秀水街」成了標靶,當年鄧小平「要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而秀水街正是中國市場經濟的象徵,但這群北京第一代富人為了抗拆,上街維權。老秀水街商家抗議:「人權、人權,自由、自由,反對濫用警力。」

TVBS記者廖珮君:「老秀水20年的歷史,10分鐘就拆完,05年在爭議聲中,新秀水大廈建成,如今客流量每天最高5萬人次。」

◎月租4元人民幣 飆坪價50萬難買

沒有商量餘地,強拆說是破而後立,宋師傅是道地老北京,我們TVBS北京辦公室的採訪車駕駛,人生中搬了2次家,2次都是因為拆遷。宋師傅:「過來是小胡同也就4、5米寬,一直到二環,到原來的城牆,那胡同才截止,那時候房租很便宜4元(人民幣)一個月。」

當時剛改革開放工資一個月40,房租4元人民幣,現在北京早開放買房,但眼前大廈一坪破台幣50萬。宋師傅:「(拆遷)補償款給得低,你在這個地方買不起房子。」

他先從二環搬到三環。宋師傅:「這個就是三環路,這叫勁松東口,在01年的時候這邊都是平房。」記者:「這裡都是啊?」宋師傅:「都是。」記者:「您那時候住哪邊?」宋師傅:「我就住奶酪店的那個位置。」

◎住到五環外! 北京黃金地段飛速擴

接著再搬到五環以外的東垻,宋師傅的搬家史,是城區不斷擴張的縮影,目前北京城直徑100多公里,不是一個讓人容易留下來的地方。鏈家房地產副總裁林倩:「購房人應該要有的尊嚴,其實它是被踐踏的,我見過比較離譜的情況,是一對夫妻因為不堪這樣子的折磨,就在我們的店裡面嚎啕大哭。」

◎10年北京城改 國際賽事推一大把

論經濟,人均GDP還輸上海,但北京01年申辦奧運成功之後開始趕進度,急著宣告自己跟過去不一樣,標新立異的建築,紛紛竄出天際線。

暱稱大褲衩的央視新大樓,耗資475億,前衛巨蛋的國家大劇院,就在古老紫禁城斜對面,都請外國人設計,搶在奧運前啟用。記者廖珮君:「08年北京奧運之後,鳥巢要進行場館經濟的再進化,這一台造雪機造出各式各樣的冰雪,來進行旅遊活動。」

大陸國家體育場副總相軍:「自從2009年冬季舉辦以來,一共舉辦了3屆,每一屆收入都超過大約在3000萬元(人民幣)左右。」

◎鳥巢造雪接客 維護費7千萬RMB

當年花30億人民幣蓋的鳥巢,現在每年維護另計7000萬人民幣,帳算下來,是不計成本的首都思維。林清發:「首都經濟嘛,傾13億人口在拱你這整個北京。」

◎走過關鍵20年 北京發展疾行競速

政治中心北京走過發展黃金20年,兩岸兩會也成立20年,辜汪會談兩位老人家都已辭世,而當年總在汪老身邊的左右手、前海協會副會長唐樹備,頭髮也已霜白。前海協會副會長唐樹備:「現在看了很多方面已經做起來了,非常高興,特別是三通實現了ECFA的簽訂。」

他跟現任會長陳雲林舉杯共飲,憶當年。海協會會長陳雲林:「當時樹備會長,那個時候到台灣去。」台灣民眾:「唐樹備死回去,唐樹備死回去!」陳雲林:「當時那個兩岸的狀況,今天不會再出現了。」

政治掛帥的北京城,變與不變的皇城根,別人花50年,這個城市急著20年走過,有後發者先至的優勢,也有成長過快的困境,北京城同步經歷!

#北京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171

0.0584

0.1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