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技術進步,傳統需要剖腹才能進行的手術,現在靠內視鏡,只要在患部開個小洞,放進攝影機跟手術刀就能進行,由於傷口小、復元快,內視鏡外科應用,近10年成長3倍,不過,日本最近卻傳出,有醫師動腹腔鏡手術,卻要成8名患者死亡的糾紛,引發醫師卻缺乏高度技術的爭議,所以日本出現了外科研習中心,從尖端醫療器材,到逼真的臟器模型一應俱全,日本外科協會甚至修法,讓傳統只有醫學院學生可以解剖的大體,開放給年輕醫師練習,以鍛鍊技巧,降低手術的風險。
日劇《派遣女醫3》:「這個女人,討厭結黨,討厭權威,討厭被束縛,專門醫師的執照跟幾經淬鍊的技術,是她唯一的武器。」
這是今年度,日本收視第一的連續劇。日劇《派遣女醫3》:「大門,快讓開,我不幹。」
孤傲的派遣女醫,出神入化的手術場面,即使已經拍到第三季, 仍創下平均27.4%的收視佳績。日劇《派遣女醫3》:「很危險的手術吧,不要緊,因為我不會失敗,我不會失敗。」
把「絕不失敗」當口頭禪,挑戰連刀都開不好的外科教授們 ,儘管劇情誇張,卻直搗醫療弊端核心。NHK新聞:「群馬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從4年前到今年,透過腹腔鏡進行肝臟手術的患者,有8人死亡。
這起醫療醜聞,8名患者全在術後3個月內死亡,皆由一名40多歲的副教授級醫生執刀,是否是醫療過失仍在調查,但應用廣泛的內視鏡,並不代表是個容易的技術,傳統需要剖腹才能治療的疾病,現在有了內視鏡,只要在患部開個小洞,放進攝影機跟手術刀,看著monitor畫面就能進行,由於傷口小,能減輕患者負擔,已成為外科主流。
但如果是椎間盤突出這種精密手術,透過直徑只有3公分的管子動刀,無法直接看到患部,一個不小心切到神經,可能造成半身不遂。整形外科醫院院長蜂谷裕道:「只能在管子中動刀,只有執刀醫師看得見,因為沒辦法在一旁觀看學習,自然也無法邊開刀邊教學。」
為了提升醫師技術,減少手術風險,日本出現了專門的外科研習中心,用最尖端的醫療器材,磨練開刀技巧,就連模擬手術用的模型,都力求逼真,包括大腸、膽囊甚至是大腦,除了形狀要像,構造跟觸感都必須照實呈現,手術練習才能達到效果。
醫師:「這很真實,感覺跟動手術的時候一樣。」
這是頸動脈的模型,黃色的部分,重現了附著在血管裡的,脂肪與膽固醇,可以訓練醫師,動脈硬化手術的手感,而這名女醫師,進行的是心導管手術訓練。醫師:「進去了嗎?欸,還沒,可以再進去一點,現在進去了。」
各式等級的練習課程,應付從菜鳥醫師到外科神手的不同需求,在手術走向科技化的潮流下,預計需求會越來越高。醫師:「即便器材無法按照自己的意思移動,仍可繼續進行治療,真的學到很多。」
然而再精緻的模型,仍比不上真實的人體。愛媛大學醫學院手術手技研究中心:「能賦予我們這樣的機會,表達感謝之意,請默禱。」
過去只提供給醫學院學生,解剖練習的大體,在2012年日本外科協會修改規範後,只要取得家屬與本人生前同意,開放年輕醫師,也能進行解剖練習,愛媛大學醫學院,就設立了大體手術訓練中心,今年秋天開始,每週舉辦研習營,吸引日本全國的年輕醫師參加。
參加受訓的中村,是腦神經外科的實習醫生,入職場2年,還沒有實際開過一台刀。腦神經外科實習醫生中村和:「常常在實際的手術現場,看著前輩老師動刀,一點一點地學,只能靠這樣慢慢抓感覺。」
但在訓練中心,中村可以看著老師示範,實際拿起手術刀練習。腦神經外科實習醫生中村和:「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這是取出腦幹腫瘤的手術,要依序切開,夾在皮膚和頭蓋骨之間3層肌肉,但中村用教科書上的知識,判斷肌肉厚度,沒想到一口氣切過頭,頭蓋骨的位置還找不到,要老師趕緊補救。
腦神經外科實習醫生中村和:「因為我的動刀經驗是零,讀再多書還是有不懂的地方,所以這次的經驗,在未來實際手術操作時能派上用場。」
講究高度技術的手術,必須透過不斷經驗累積才能純熟,否則永遠都是老教授開刀,高度醫療就難以真正普及。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