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一次的美國總統大選被譽為全球最重要選舉,選後對經濟影響也是全球關注焦點。然而,從2009年以來的數據顯示,無論誰掌權,美國經濟相較於其他國家都有不俗表現。
年以來美國挺過兩經濟衝擊2009
《德國之聲》報導,2009年至2024年期間,涵蓋了歐巴馬(Barack Obama)的兩個任期,川普(Donald Trump)和拜登(Joe Biden)的單一任期。在此期間,美國經濟遭遇了兩大衝擊。第一個是2009年1月歐巴馬上任之前開始的金融危機,第二個是2020年川普政府執政的最後一年爆發的新冠疫情(COVID-19)大流行。
金融危機導致一些人擔心銀行系統崩潰,不久之後,美國最大的兩家汽車製造商-通用汽車和克萊斯勒宣布破產重組業務,房地產次貸市場也失控。新冠疫情對美國和全球經濟產生更直接影響,封鎖、脆弱供應鏈導致的短缺以及邊境關閉造成了死亡、經濟混亂和大規模失業。
美國並未因此被擊倒,透過大規模的救市資金的發放,成功快速擺脫大流行的低迷,創造了強勁的經濟復甦。
不論誰當總統 美國GDP都不俗、工作機會多
自1990年以來,除了2009年受金融危機的連鎖反應影響外,美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每年都在增長。去年,該國人均GDP超過8.1萬美元(約259.2萬新台幣)。
雖然就人均年增長率而言,中國和印度的增長更強勁,但美國的人均GDP仍是中國的3倍,印度的8倍。
2023年,美國整體GDP高達27.36兆美元(約875.52兆新台幣),是全球最大經濟體。中國以17.66兆美元(約565.12兆新台幣)位居第二,其次是德國和日本。
在歐巴馬總統任期的前幾個月,金融危機導致失業率上升。從2009年4月到2011年9月,失業率為9%或更高。此後,失業率緩慢下降,直到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短暫飆升之前,達到自1960年代以來的最低水平。今年,失業率則徘徊在4%左右。
由於創新、研發支出及工人願意更換工作或搬遷,美國工人的生產力高於其他國家的工人。
總統決策能直接影響經濟?
當任總統決策對經濟的影響不一定是立竿見影。例如,投資基礎設施或晶片製造等行業,效益往往是在未來才能體現。收緊邊境政策可能會立即阻止一些移民,但勞動力流失的後果需要一段時間才可察覺。另外,如何單純評估總統職務的影響,不與國會或聯準會(Fed)等獨立機構做出的決定混為一談也是一大難題。
底層收入不平等
2009年以來,美國經濟碰到幾項問題,其一是七大工業國集團(G7)中收入最不平等的國家,前1%的人口擁有大部分財富。在美國,要進入收入前1%的行列,每年家庭需要約100萬美元(約3200萬新台幣)的稅前收入。在英國,只需約25萬美元(約800萬新台幣)。歐巴馬在2016年10月《經濟學人》雜誌的一封公開信中寫道,公司老闆的薪酬是普通員工的250多倍。
移民改變美國
非法移民進入美國很難衡量,但有記錄的移民可以統計。其中一個衡量標準是授予綠卡的數量,2009年到2022年,超過1400萬人獲得了這種身份。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4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過去50年中,居住在美國的外國出生人口(無論合法與否)在規模和人口比例方面都有了相當大的增長。1970年,有960萬外國出生的居民。到2022年,這一數字超過4600萬,佔總人口的近14%。
高通膨衝擊美國
自2009年1月以來,根據消費者價格指數,通貨膨脹經歷了劇烈波動。當歐巴馬上任時,通脹率為零,進入負值區域,最終在2022年6月攀升至9.1%的高點。去年9月,通脹率降至2.4%,是2021年2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選民對消費者價格上漲非常不滿,是今年大選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可能決定搖擺州的選舉結果。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