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 SpaceX,開發出了星鏈衛星系統(Starlink),利用數千顆衛星提供全球網路服務,在烏克蘭和加薩戰場都管了大用,但台灣卻因為法規問題無法使用。為了自尋出路對抗中國軍事威脅,《CNN》指出,台灣國家太空中心(TASA)正在開發類似星鏈的全新衛星系統,確保降低戰爭或災難帶來的損害。
台灣距離中國海岸僅約100英里,目前主要依賴15條海底電纜與世界聯繫,但這些電纜容易損壞,去年就有2條因船隻損毀,導致部分偏遠地區的網路中斷數周。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警告,如果北京切斷台灣周圍的電纜,可能會擾亂正常通訊並引起廣泛恐慌。
自2021年起領導台灣太空計畫的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近日接受《CNN》獨家專訪,指出台灣正發展一套全新衛星系統,儘管規模比星鏈小很多,但同樣能確保「緊急時期的通訊彈性」,他稱「這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我們非常認真看待。」
台灣當局先前宣布,將開發2顆通訊衛星,第一顆將於2026年發射。然而,澳洲國立大學天文物理學家塔克 (Brad Tucker) 估計,台灣至少需要50顆衛星,才能自己提供「相當不錯」的緊急網路覆蓋範圍,而且越多越好。
除了國家太空中心負責衛星計畫外,台灣政府還於2022年成立數位發展部,提高通訊彈性。該部門一直在與海外衛星服務供應商合作,並在台灣偏遠地區安裝新的終端設備提供連線。
我政府3月宣布,到2024年底,全島將建立700個熱點,以便在緊急情況下進行衛星通訊。在4月初台灣東部發生的7.4級地震中,這項舉措被證明有用,雖然傳統通訊系統遭到破壞,但當局成功利用OneWeb為救援和受困人員提供緊急網路存取。
知情人士透露,賴清德5月20日就任總統後,新政府將發布包括通訊衛星計畫在內太空計畫的最新藍圖和時間表。
台灣的太空野心也不僅止於開發本土通訊衛星,蔡英文政府去年宣布未來十年將投資251億新台幣用於太空計劃,目標是協助晶片設計和精密機械等公司進入太空產業。另外,台灣也正開發一種可將衛星發射到太空的火箭系統,目標2030起開始將火箭發射到近地軌道。
吳宗信相信,台灣在半導體、資訊科技和精密機械領域的領先,造就成為開發太空計畫的理想地點:「我們確實擁有堅實的基礎,現在我認為我們已準備好更積極地展開冒險。」
◤2024名古屋旅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