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視推出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大陸創下20年以來,紀錄片的最高收視紀錄,甚至勝過同時段播出的「電視劇」,它絕非一般談做菜烹飪的節目,在凡事求新求變的中國大陸,這部片反璞歸真,除了談餐飲滋味,更深入談中國的食文化,引起相當大的共鳴,也帶起意想不到的產業現象;很多好吃的大陸民眾自稱吃客或吃貨,開始追尋傳統的老滋味,不少老館子重新翻紅,學做菜的人也多了,有烹飪學校學生近期增長了20%。「舌尖上的中國」還帶來哪些現象?爆紅背後的社會因素是什麼?一起來看這則報導。
◎狂鑽!北京陋巷烤鴨店 1部片掀轟動
胡同矮牆上,一隻隻手繪鴨子指引方向,北京這間烤鴨館子門外,才早上10點半,已經有人等著吃午飯。大陸民眾:「正好是我們看過那個『舌尖上的中國』。」大陸民眾:「我們倆都是好吃、吃客。」大陸民眾:「聽說這家店,所以想來嘗一下。」大陸民眾:「『舌尖上的中國』嘛,我們那7集都看了。」
怎麼開口、閉口都是「舌尖上的中國」?為何因此而來?原來他們在說最近對岸爆紅、深夜10點半,在央視播出的美食紀錄片。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你聞起來臭,但是吃起來很香。」
大陸民眾:「它講的也不像做飯那種喔,它告訴你味道是什麼,它整個製作過程,對於食材的選擇。」
這部「紀錄片」收視率最高0.55,甚至比同時段「電視劇」高上30%,打破大陸20年以來的歷史,還接近英國BBC紀錄片的收視水準,也意外讓不少老館子重新翻紅。利群烤鴨創始人張立群:「傳統掛爐的那種風味,現在他們外邊,用那種電爐的煤氣爐的烤,那也是一種新的風味。」
◎捨電爐!重擁抱果木烤 四合院轉夯
老師傅的笑,似乎話中有話,原來北京目前知名連鎖店,改成標準化的電爐烘烤,但「舌尖上的中國」播出之後,不少民眾回過頭來貪圖傳統滋味,四合院裡全人工的果木掛爐老店,生意更火爆了。
利群烤鴨財務經理張欣:「我們的規格是要求,每撕一張、蓋上報紙什麼之類的,要讀得來字,來形容它(餅皮)的薄,其實各地的美食,在製作和加工的過程當中,千萬不要偷手。」
◎12張桌!一天百隻烤鴨不夠賣 正統
一隻烤鴨人民幣220、台幣約1000出頭,整間店不過12張桌,一天卻能賣上近百隻鴨。大陸民眾:「成品的東西都不能為之稱為美食嘛,美食我覺得就是,還是要傳統東西去做,沒有形成產業的那種。」
曾幾何時,中國人的「驕傲」,卻因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成了中國人的「焦慮」,一部關於美食的紀錄片走紅,陸媒分析,是人們想在矛盾中找回初衷,沒想到帶來產業效應,傳統餐飲生意好,甚至連學做菜的人也變多了。
北京新東方烹飪學校講師:「丁、絲、條、片,先雕它一個頭部,這個要先拌一下。」
◎1部片衝20年收視 搶學廚師變風潮
TVBS記者廖珮君:「北京這間烹飪學校,已經有2300名學生,但在央視『舌尖上的中國』播出之後,現在學生爆滿,教室不夠了,得擠在操場上上課;戴著廚師高帽,大熱天地在戶外,學生苦練耐力基本功。
北京新東方烹飪學校講師:「一節課是一個小時,我們一個下午的話是3節課。」記者:「那這個鍋子有多重?」北京新東方烹飪學校講師:「這個鍋帶沙子的話,一共是8斤到9斤左右。」
北京新東方烹飪學校學生:「第一要學會傳承,也就是以前人們所留下來那些廚藝。」
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工作的內容並不是給顧客做菜,而是為這群孩子授業傳道。」
◎太感動!決志追尋 學廚藝暴增2成
學校登上影片,讓這群10來歲的孩子們立志當大廚。北京新東方烹飪學校學生:「看了之後,很想把中國這種美食繼續發揚下去。」
北京新東方烹飪學校主任王光中:「人數這一塊,增加了20%多。」
◎CCTV大片細描 台味烏魚子火烤功
而這波熱潮,台灣美食跟台商也沒有錯過。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烏魚子是台灣西南沿岸的特產。」
北京台菜餐廳協理沈佑昇:「這叫做烏魚子,基本上它是魚的卵,全世界只有台灣才有產。」
一盤3人份的烏魚子,賣人民幣100、約台幣470,還在推廣階段,價格其實不比台灣貴,但南方產的烏魚子,北方民眾未必習慣。大陸民眾:「綿綿的,說不出一種是什麼感覺來。」
沈佑昇:「這個是孔雀烏魚子,你可以試試看。」
◎台味烏魚子登陸「北上」 加料去腥
要克服嘗鮮客人可能會有的微妙表情,搶占味蕾體驗的話題商機,菜品當然調整。沈佑昇:「其實我們一開始做的是香烤烏魚子,就是整片整片,為了去推廣這道菜,我們就會用海苔,然後加上中卷。」
◎找回「味蕾」 央視記錄片捲動產業!
幾乎任何產業都求新求變的大陸社會,「舌尖上的中國」偏偏談傳統價值。大陸民眾:「焦慮的問題,是我們吃的都是工業化下生產出來的食物。」大陸民眾:「吃東西,那感覺相當幸福。」
找回大眾感官體驗,引起集體共鳴,才是創造商機的真正原因。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