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古代西方人與中國古人一樣,相信鬼門關每年都會打開。這信仰演變成現今的慶祝活動,因此一些民眾會在10月31日晚打扮成各種妖魔鬼怪或卡通角色,與親友一起慶祝「萬聖節」。其實這晚不是「萬聖節」,而是「萬聖夜」(Halloween)。
「萬聖夜」和「萬聖節」是什麼?它們有什麼分別?它們又是如何演變成現今的慶祝活動的呢?它們其實都是源自西方古代凱爾特人(Celts)的節日。「萬聖夜」是指10月31日晚,「萬聖節」是11月1日。
在約公元前500年,一群凱爾特人住在歐洲西北部的一個島嶼上(即現今的愛爾蘭)。他們在11月1日慶祝新年來臨,並將這天稱為「夏末節」(Samhain,又名薩溫節)。
他們相信在過渡至新一年期間,分隔活人世界及死人的世界之間的門會打開,一些最近死去的、靈魂被困在陽間的人會被釋放,靈魂可前往陰間。這些鬼魂前往陰間之前,會於晚上在活人世界出沒。而「夏末節」前一晚、即10月31日晚,是最多鬼魂在街上遊蕩的時候。
凱爾特人的10月31日晚,其實與中國的農曆七月盂蘭節(鬼節)有點相似。與古代中國人一樣,這些西方人也有發明一些儀式來在「鬼節」期間保護自己。
凱爾特人會穿上特別的服飾及化妝、將自己打扮成鬼怪,讓真正的鬼魂不知道他們其實是活人。他們也會點燃篝火及由大頭菜製成的燈籠來嚇走鬼魂。
若這些方法都不奏效,他們還有最後一招,就是準備一袋食物來供鬼魂享用,希望它們之後能乖乖「上路」、前往陰間。
這些儀式與現代人在10月31日晚的慶祝活動相似。古代凱爾特人覺得在11月1日之後,他們就須面對寒冷、黑暗、而且食物短缺的冬季,因此他們也將10月31日晚視作冬季前最後一次旨在加強社區聯繫的大型聚會,希望令大家之後能同心協力地渡過冬季。
凱爾特人的「夏末節」前夜變成現今的「萬聖夜」前,這節日其實還經歷過天主教神職人員的改造,以及融合美國人的文化。
天主教神職人員在約公元300年來到凱爾特人身處的島嶼(即現今的愛爾蘭)。他們將凱爾特人的儀式變成基督徒的節日,包括將11月1日改名為「萬聖節」(All Saints Day,又稱諸聖節、諸聖日),並在這天紀念全體聖人。
惟凱爾特人依然相信鬼門關開、依然保留他們在10月31日晚的「嚇鬼」儀式,只是為了配合天主教日曆,他們將10月31日晚稱為萬聖節前夜(All Hallows Eve),其後這晚變成現今的「萬聖夜」(Halloween)。
一些愛爾蘭人後來在1800年代移民到美國,並將他們的10月31日晚習俗帶到當地。「萬聖夜」於是成為美國的節日之一,但它的宗教色彩減少,民眾較少在這天想起聖徒和罪人,更多人打扮成鬼魂和妖精。他們也在南瓜上雕刻鬼臉、取代古凱爾特人的大頭菜燈籠。美國人為讓兒童遠離粗暴的惡作劇、改為參與看來較有益的活動,因此發明出「不給糖就搗蛋」(Trick-or-treating)遊戲。兒童在參與這遊戲時,會挨家挨戶地索要糖果,若有人拒絕向他們提供糖果,他們就會搗蛋。
經過美國人的改造後,這些活動演變成現代人的「萬聖夜」慶祝活動。
延伸閱讀:
本文獲「香港01」授權轉載。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