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通勤族塞車,幾乎成為日常。專家強調最好的解方,其實反而是減少行車空間,鼓勵搭乘大眾運輸或是騎單車。而且美國新世代也開始減少開車,傾向更環保的交通方式。也因此美國還推出無車社區,要打造不同於以往的未來城市。
動彈不得的車潮成為通勤族的夢靨,洛杉磯民眾一年有整整五天,全都卡在車陣當中。紐約曼哈頓市中心狀況更可怕,平均車速不到每小時8公里,只比一般民眾走路速度快一點。CNBC記者直接做實驗,同樣都在紐約鬧區出發,一個步行一個坐上UBER。
CNBC記者:「我花了11分56秒,我花了15分45秒,說老實話差距沒這麼大,只差幾分鐘。」
兩人抵達時間差距不到四分鐘,但搭車不但要花上450塊台幣,還製造了400公克的碳排放量。盡管再紐約行車速緩慢,但車輛占用的空間卻比想像中來大。以紐約曼哈頓為例,大約有四分之一的土地都是車輛專用。
斯諾赫建築事務所創辦人戴克斯:「如果你移除所有的交通空間,瞬間會獲得超寬敞的街道,不知該如何是好,所以通常會有很寬的車道但很窄的人行道,你看看能在這些街道上增建多少房子,一條街可以多蓋好多間公寓,還能把道路打造成公園、拓寬人行道,還能在這路上開很多家餐廳。」
而且除了塞車問題,紐約惡名昭彰的交通狀況,也影響人身安全。去年紐約市就有124名行人和34位單車騎士,在車輪下喪生。專家提出改善的解決方案,不是增加更多行車空間,反而是增加更多行人徒步區、自行車道,或是透過建設完整的大眾運輸,就能減少車流量來減緩嚴重的塞車問題。
奧地利複雜性科學中心研究員居理爾:「如果搭大眾運輸比開車快,如果大眾運輸車站就在你家附近,你的目的地附近也有車站,而且你知道搭大眾運輸比開車快,通常你就會搭大眾交通工具,最終你會轉換到另一個交通系統。」
專家的提案並不是紙上談兵,紐約改造百老匯七個街區,包括時報廣場還有先驅廣場,都規畫行人徒步區,兩個廣場發生車禍的死亡率,下降了四到五成。以往對類似徒步區設計很感冒的民眾,因為疫情路上車輛大幅減少,開始享受在大馬路上漫步,對打造無車區域的做法,接受度大幅提高。
交通安全維權組織行政總監麥克盧:「我認為這打開很多人的視野,感受減少一定車流量的紐約市,可以橫越街道,走在路中央去到很多地方,這樣的情況維持了好幾個月,在疫情初期騎單車的人大幅增加,因為民眾覺得這是安全的出行方式。」
紐約市政府也承諾,會在2025年改善車輛使用空間過多的問題。市長亞當斯就表態會撥款9億美元,增加自行車以及公車專用道,以及加強取締違規用路人。長期觀察城市設計的TikTok網紅也表示,新世代不再執著於想成為有車一族,而是傾向更環保方便的交通方式。
城市設計TikTok網紅史道:「年輕人普遍對城市現況有些不滿,大幅推動打造適合步行的城市,以及交通便利的地區,我認為開始在新世代身上看到這一點,我發現像在TikTok和YouTube,以及各種社交媒體上過去幾年這種城市規劃空間討論度暴增。」
從數據上也可以看到世代差距,1988年77%滿18歲美國青年都有駕照,但去年滿18歲的青少年當中只有58%擁有駕照。因此專家也認為,應該打破以往城市設計的思維,無車城市可望成為未來趨勢。
城市設計TikTok網紅史道:「有很多這種我稱之為以汽車為中心的城市設計,美國大部分地區都如此,我們也習以為常,但其實全世界到處看就能看到很多例子,像是日本、新加坡或是西歐等很多地方,很多地區很明顯都更適合行人穿梭,很多年輕人在網上看到這些模式,
而且很喜歡,會覺得,等等,為什麼我們不能有這個模式?」
亞利桑那的坦佩,今年也推出所謂的無車社區,投入兩億美金打造一共600戶住宅,建設大量的自行車道,包括購物商場等空間都在方便抵達的範圍之內。如果要去比較遠的地方,則是可以利用共享電動車做為交通方式。儘管只是實驗性質,但以居民為中心而不是車為中心的規劃,試圖縮短未來城市與人之間的距離。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