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表演藝術團隊連續第9年以「台灣季」國家品牌闖蕩規模在全球數一數二的「愛丁堡藝穗節」,15日舉行「台灣之夜」,湧入超過200名各國藝文專業人士與愛好者,顯示台灣品牌好口碑。
總計約10位蘇格蘭議會議員、愛丁堡市議會議員及市政府高階官員也出席盛會。駐英國代表謝武樵致詞時提到,台灣與蘇格蘭一向關係良好,台灣周邊近期事態不影響雙邊交流持續發展。
愛丁堡藝穗節(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大會執行長麥卡錫(Shona McCarthy)、知名場館Summerhall藝文中心總監麥道威(Robert McDowell)、藝穗節最長青的場館節目企劃公司Assembly製作人亞當斯(Jodie Adams)、蘇格蘭國家舞蹈中心Dance Base藝術總監迪耶斯(Morag Deyes)等藝文產業要角現場致詞時都根據多年來對「台灣季」(Taiwan Season)的觀察,高度肯定台灣表演藝術的發展成就。
經藝穗節初選、文化部邀集專家學者複選,今年共計有「舞鈴劇場」、「周寬柔X安娜琪舞蹈劇場」、「曉劇場」、「翃舞製作」等4個團隊參與「台灣季」,在各場館的演出定28日結束。
除了表演節目,「台灣季」也在15至16日推出系列論壇,聚焦數位跨界、女性及永續3大主題。論壇今年首次成為藝穗節大會正式節目,有助提升「台灣季」能見度。
「台灣之夜」在建築歷史可追溯至18世紀初的Summerhall舉行,主持人之一是在愛丁堡發展約20年、活躍國際的台灣阿美族藝術家優席夫(Yosifu Kacaw),「台灣季」各團隊現場演出分別長約5分鐘的節目精彩片段。會場並提供台灣特色小吃及在蘇格蘭也頗獲好評的噶瑪蘭威士忌。
「曉劇場」2019年曾在愛丁堡藝穗節演出,帶來改編自作家黃春明同名短篇小說的舞作「魚」。
導演鐘伯淵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說,當時發現部分觀眾對作品時空背景、1960至1970年代的台灣有些理解隔閡;今年帶來舞作「潮來之音」,觸及天災、疫情等對生命的威脅,更容易觸動人心,不少觀眾離場時對團隊表示作品很美、很動人。
「潮來之音」的演出形式與日本舞踏(Butoh)有相互呼應之處。鐘伯淵說,舞踏要求舞者淨空身心靈、讓不同元素「進入」自己,這與台灣的「乩童文化」精神相似,他嘗試以台灣的傳統文化元素為基礎並參考舞踏,發展自成一格的台灣身體表演風格。
首次參加藝穗節的「翃舞製作」帶來作品「再 見」,同樣試圖透過肢體技巧建構台灣舞蹈新語彙,融合太極、街舞等元素。
「翃舞風格」別具特色與現場感染力。或許正因如此,也因為作品探討相遇、離別等沉重生命課題,編舞家賴翃中說,依他觀察,不少觀眾在演出結束之際彷彿仍難抽離情境、陷入沉思,要稍待幾秒才回過神來、鼓掌歡呼。
「舞鈴劇場」的作品「生命之光」則獲選為藝穗節特別推薦節目。成立36年來,「舞鈴劇場」的作品以結合扯鈴、特技、舞蹈、現場音樂、特殊視覺效果等為特色,被比喻是台灣的「太陽劇團」(Cirque du Soleil),曾在紐約林肯表演藝術中心(Lincoln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等一級場館演出,商業成果可觀。
在創辦劇場以前是小學教師、坦言至今仍不會扯鈴的藝術總監劉樂群說,他志在發展源於台灣、展現台灣表演藝術生命力與特色,同時觀眾跨年齡層、跨社會族群、超越文化與語言隔閡的世界級節目。
他告訴中央社記者,儘管已取得商業成功,「舞鈴劇場」依然堅持藝術層面的高質感,並為了接觸更多觀眾,積極發展作品的商業價值,商業最終是為藝術服務,並非如部分人士認定的無法共存。
「舞鈴劇場」今年首次參加愛丁堡藝穗節,也是邁向歐洲表演藝術市場的重要一步。劉樂群說,他十分期待台灣的表演藝術能發展出更健全、充分自給自足的商業機制,讓世界上更多人能感受台灣的美好。
今年75歲的愛丁堡藝穗節2020年曾因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停辦,2021年受限於邊境管制採取實體、線上混合的形式,今年再次回歸實體舉行,匯集約1700名各國藝術家。
雖然愛丁堡遊客如織,但除了藝穗節,同時間還有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國際電影節、國際書展、軍樂節等活動舉行,「台灣季」面臨強力競爭,與7月法國亞維儂藝術節(Festival d’Avignon)的狀況明顯不同。
此外,英國生活成本上漲;蘇格蘭部分媒體指出,愛丁堡8月觀光旅遊旺季的旅宿費用是秋天平均行情的2至3倍,與7月相較則增加約40%至50%,各國演出者因此面臨不小的預算壓力。(中央社)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