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土安全部研究紫外線輻射如何破壞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眾人高度關注,科學家今天向法新社公開最新技術細節,稱他們的實驗精準地模擬了自然太陽光。
研究摘要上週在白宮提出;部分科學家呼籲在更全面的報告出爐前,必須謹慎看待這項研究。
總統川普上週在白宮簡報會中曾詢及光線是否能成為醫學療法,引發熱議。
美國國土安全部官員布萊恩(William Bryan)向媒體簡報時表示,照射太陽光時,氣溫維持在攝氏21到24度、濕度達到80%時,無孔光滑表面上的病毒量可在兩分鐘內減少一半。
他又說,室溫、濕度達20%的情況下,懸浮在空氣中的病毒量則會在1.5分鐘內降低一半。
上述引人注目的結果讓專家大感意外。
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Columbi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放射學研究中心(Center for Radiological Research)主任布瑞納(David Brenner)向法新社表示,因為自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多數屬於UVA。UVA波長較長,會導致皮膚曬黑與老化,但一般未獲證明可破壞病毒。
另一方面,短波的UVC則善於讓動物與病毒細胞的基因物質變形,因此廣泛用於殺菌燈上,但地球大氣層有過濾機制,因此不會出現在陽光之中。
記者要求進一步解釋研究用的是哪種紫外線類型時,監督實驗的國土安全部科學家哈夫(Lloyd Hough)說:「研究用的光譜,模擬夏季第一天中午,在中緯度地點(比如大西洋中部、北緯40度的地方)海平面上會出現的那種自然太陽光。」
他說:「更具體地說,這種光接近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對流層效應紫外光與可見光(Tropospheric Ultraviolet and Visible)輻射模型預測6月2日中午在北緯40度海平面會出現的光線波長,大約在280到400奈米之間。」
他所形容的光線,僅包含長波以及中長波紫外線,即UVA與UVB這兩種太陽光中可穿透大氣層的紫外線成分,而不是UVC。
這項實驗是在馬里蘭州的國家生物防衛分析與對策中心(National Biodefense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Center)進行,美國國土安全部發言人又說,是在不鏽鋼表面的模擬唾液飛沫上進行。
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的布瑞納表示,國土安全部的研究結果與先前的研究不相符。
布瑞納本身也在研究另一個稱為「遠紫外線C」(Far-UVC)的光譜,遠紫外線C可在未穿透人類皮膚的情況下殺死微生物。
他說,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文獻裡有一篇經過同儕審查的論文顯示,SARS-CoV-1病毒(也就是引發2003年SARS疫情的病毒)對UVA光沒有反應,但的確對UVC光有反應。
引起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病毒名為SARS-CoV-2。
布瑞納表示,可以合理假設,所有冠狀病毒對光線的反應方式大致相同,因此,國土安全部公布的結果「很牽強」。
但美國國土安全部發言人說,這項研究近期將交由同儕審查並公布在科學期刊。他說:「研究結果仍在接受嚴謹的科學審查,我們認為分享在測試中發現的最新趨勢資訊,是至關重要的。」(中央社)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