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清龍(信民兩岸研究協會理事長、獨立媒體人)
是否重啟兩岸服貿協議,最近成為大選話題。
 
10年後的今天談服貿,首須關注的是全球貿易環境的變化。當年的背景是,由於WTO功能不彰,區域貿易組織取而代之,各國紛紛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台灣則因中共阻撓而處處碰壁,只和新加坡、紐西蘭等國家簽了FTA。於是在2010年兩岸《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生效之後,作為ECFA後續協議的兩岸服貿遂應運而生。
馬政府當年推動服貿協議,一者是希望藉此讓中共不再阻撓其他國家與台灣簽FTA,避免被孤立,二者是認為透過服貿可以建立「兩岸共同市場」,制定產業標準及上下游分工體系,有助於促進台灣產業升級。但這些都需承擔風險,萬一中共還是阻撓,台灣就會被鎖死在中國,而且兩岸體制與經濟規模差異太大,產業升級並不容易,可能被紅色供應鏈吃掉。
因此,當時的國發會主委管中閔就形容,台灣面臨的是「雙重國安風險」,一是被國際孤立,一是被鎖進中國經濟。最後由於太陽花學運爆發,兩岸服貿就此擱淺。
 
那麼台灣是否就此被全球貿易體系孤立了呢?
當年服貿發生爭議時,馬政府告訴大家,台灣要先連結中國才能走向世界,許多學者也特別喜歡拿韓國來做比較,指中韓FTA將於2015年生效,如果兩岸服貿協議無法通過,將對台灣帶來「原子彈級」的震撼,出現所謂「中韓簽FTA 台灣10年玩完!」的驚悚標題。還有人警告到2025年,韓國貿易總量會是台灣的3倍,甚至更多。
10年過去了,實際狀況如何?就拿韓國來說,10年前貿易總量已是台灣的2倍,去年韓國貿易創新高,來到1兆4150億美元,但也只是台灣9075億美元的1.6倍,台韓差距不是拉大而是縮小,且台灣人均GDP還超過韓國!
原因在於這10年國際的變化非常大。隨著全球反紅色供應鏈興起,2018年美中貿易戰後,許多科技業者紛紛回流台灣,把Made in Taiwan打得更加響亮,和中國形成很大的品牌落差。就像經濟部長王美花說的,台灣已經融入全球體系,如果今天再講服貿,「其他國家怎麼看待台灣?」
再者10年前中國市場正在崛起,許多企業都想進去。2011年台灣對外投資有八成是進到中國,台商有相應的需求,但如今這個數字已佔不到四成,許多台商都已轉到東南亞等其他市場。就以金融業來說,2011年台灣金融業投資大陸19億美元,現在只剩下1.9億美元,差距非常大。
但現今中國經濟低迷,內外循環都欲振乏力,出現「青年失業率超過20%」、「工業企業利潤年減20%」、「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入下降20%」、「房地產新開工面積銳減20%」、以及「消費者信心指數缺口高達20%」等「五個20%」的難關,情況比30年前的日本還嚴重。
 
此時重啟兩岸服貿,除了向北京取悅的政治目的之外,完全看不出對台灣經濟有何積極意義,可說是逆潮流的舉動。
即令如此,現在要重啟服貿也沒那麼簡單,國台辦已經把話講在前面,必須堅持以「九二共識」作為兩岸協商談判的立場。按照對岸的定義,所謂的九二共識是指堅持一個中國核心意涵的九二共識,這個毒餌聞起來很香,試問台灣吞不吞得下去?
從提升台灣全球競爭力的角度,當前更優先的應是爭取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並與主要貿易夥伴洽簽經貿協定。目前這兩部分都還有待突破,原因不是台灣條件不夠,而是中國從中作梗。所以奉勸倡議重啟服貿的「柯文哲們」,如果真心愛台灣,就發揮影響力請北京高抬貴手,不要再阻撓台灣走向世界。
是否重啟兩岸服貿協議,最近成為大選話題。
10年後的今天談服貿,首須關注的是全球貿易環境的變化。當年的背景是,由於WTO功能不彰,區域貿易組織取而代之,各國紛紛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台灣則因中共阻撓而處處碰壁,只和新加坡、紐西蘭等國家簽了FTA。於是在2010年兩岸《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生效之後,作為ECFA後續協議的兩岸服貿遂應運而生。
馬政府當年推動服貿協議,一者是希望藉此讓中共不再阻撓其他國家與台灣簽FTA,避免被孤立,二者是認為透過服貿可以建立「兩岸共同市場」,制定產業標準及上下游分工體系,有助於促進台灣產業升級。但這些都需承擔風險,萬一中共還是阻撓,台灣就會被鎖死在中國,而且兩岸體制與經濟規模差異太大,產業升級並不容易,可能被紅色供應鏈吃掉。
因此,當時的國發會主委管中閔就形容,台灣面臨的是「雙重國安風險」,一是被國際孤立,一是被鎖進中國經濟。最後由於太陽花學運爆發,兩岸服貿就此擱淺。
那麼台灣是否就此被全球貿易體系孤立了呢?
當年服貿發生爭議時,馬政府告訴大家,台灣要先連結中國才能走向世界,許多學者也特別喜歡拿韓國來做比較,指中韓FTA將於2015年生效,如果兩岸服貿協議無法通過,將對台灣帶來「原子彈級」的震撼,出現所謂「中韓簽FTA 台灣10年玩完!」的驚悚標題。還有人警告到2025年,韓國貿易總量會是台灣的3倍,甚至更多。
10年過去了,實際狀況如何?就拿韓國來說,10年前貿易總量已是台灣的2倍,去年韓國貿易創新高,來到1兆4150億美元,但也只是台灣9075億美元的1.6倍,台韓差距不是拉大而是縮小,且台灣人均GDP還超過韓國!
原因在於這10年國際的變化非常大。隨著全球反紅色供應鏈興起,2018年美中貿易戰後,許多科技業者紛紛回流台灣,把Made in Taiwan打得更加響亮,和中國形成很大的品牌落差。就像經濟部長王美花說的,台灣已經融入全球體系,如果今天再講服貿,「其他國家怎麼看待台灣?」
再者10年前中國市場正在崛起,許多企業都想進去。2011年台灣對外投資有八成是進到中國,台商有相應的需求,但如今這個數字已佔不到四成,許多台商都已轉到東南亞等其他市場。就以金融業來說,2011年台灣金融業投資大陸19億美元,現在只剩下1.9億美元,差距非常大。
但現今中國經濟低迷,內外循環都欲振乏力,出現「青年失業率超過20%」、「工業企業利潤年減20%」、「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入下降20%」、「房地產新開工面積銳減20%」、以及「消費者信心指數缺口高達20%」等「五個20%」的難關,情況比30年前的日本還嚴重。
此時重啟兩岸服貿,除了向北京取悅的政治目的之外,完全看不出對台灣經濟有何積極意義,可說是逆潮流的舉動。
即令如此,現在要重啟服貿也沒那麼簡單,國台辦已經把話講在前面,必須堅持以「九二共識」作為兩岸協商談判的立場。按照對岸的定義,所謂的九二共識是指堅持一個中國核心意涵的九二共識,這個毒餌聞起來很香,試問台灣吞不吞得下去?
從提升台灣全球競爭力的角度,當前更優先的應是爭取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並與主要貿易夥伴洽簽經貿協定。目前這兩部分都還有待突破,原因不是台灣條件不夠,而是中國從中作梗。所以奉勸倡議重啟服貿的「柯文哲們」,如果真心愛台灣,就發揮影響力請北京高抬貴手,不要再阻撓台灣走向世界。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獨家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引用,以免侵權。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