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清龍(信民兩岸研究協會理事長、獨立媒體人)
未來幾個月,美中台三方都有重要政治時程進行,十月中共召開二十大,十一月台灣和美國都有期中選舉,中間還卡了一個G20峰會;但現在三方都在緊盯一個新風暴源頭,那就是本周即將在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審議的《2022年台灣政策法案》(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
 
由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梅南德茲與共和黨籍參議員葛理漢聯名提出的台灣政策法案,內容包括提供台灣四十五億美元軍援資金、賦予台灣「主要的非北約盟友」地位、要求美國國務院協調更改我國駐美代表處名稱等;梅南德茲形容這是《台灣關係法》一九七九年生效以來,美國對台政策最全面的修訂。
台灣政策法案原訂七月十九日就要審議,因白宮擔心牴觸美國對台海的「戰略模糊」政策,遊說民主黨參議員踩剎車,而延到八月三日。之後又因院會排審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案 ,外委會無暇審理再度延期。不過這次很確定,九月十四日的審查時程不會再改變。
由於該法案內容被認為超出現有美國台海政策底線,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近日受訪時坦言,「法案部分內容讓我們有些擔憂」。據「新聞周刊」報導,白宮對是否支持法案中一些更具象徵意義的條文內容感到猶豫,例如將「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授予台灣如同澳洲、日本、南韓、以色列之「主要非北約盟友地位」以加速軍售、美國在台協會負責人職位由「處長」升為「代表」,其職務如同其他大使職位須經參院同意等,擔心這些象徵性的動作,可能進一步升高美國與中國的緊張關係。
 
除了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對法案內容表達憂慮的,還有美國前副國務卿阿米塔吉,日前他投書美國外交政策網站,以《台灣政策法》為例,建議華府擬定政策著重對台實質幫助,而非象徵性作為,國會和行政部門都應避免只重形式的做法。
國內學者嚴震生認為,法案中推動我方駐美代表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最令美國行政部門擔憂。嚴震生指出,我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一旦改名為「台灣代表處」,台灣將可順理成章要求全世界駐處更名,這是中國最不能接受的結果,很高機率會做出劇烈反應,所以美國行政部門也最擔心此案。
大陸學者陳克明則指出,新法案有關代表處改名,意味著美國把台灣視為「準國家」,性質嚴重更甚於「一中一台」。加上法案中規定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的任命需要參議院行使同意權,意味著升級至美國政府外派大使級別,「對中美關係是一個極大的挑釁」。陳克明並說,新法案提出美國正式賦予台灣成為「主要非北約盟友」,意味在軍事上把台灣視為共同防禦的區域性國際組織一員,等同於恢復已於中美建交時終止的「美台共同防禦條約」地位。他強調「該項條文,將成為中美關係的最嚴峻挑戰」。
外交政策專家推測,白宮可能遊說國會議員將法案部分內容抽出,併入《2023會計年度國防授權法案》中通過,作為緩兵之計,因此部分條文最後可能被捨去。但在中國對台施壓愈發強烈之下,美國國會挺台的動作恐怕不會停止。
十月十六日中共二十大就要召開,除了眾所關注的習近平延續第三任期,對兩岸關係最重要的,是會中將端出「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如果台灣政策法案在二十大之前完成立法,且維持原有的內容,勢必會刺激中共推出更強硬的對台政策。
十一月八日美國期中選舉,選舉結果攸關兩黨在國會的優勢,兩黨在對中問題上都不能示弱。十一月十五到十六日G20峰會在印尼舉行,拜登和習近平屆時是否會面,也要看台灣政策法的審議及美國期中選舉結果如何。至於十一月二十六日的台灣九合一選舉,雖然是地方選舉,但在抗中保台的氛圍下,美中關係與兩岸情勢演變,都有可能成為選舉的變數,進而對2024總統大選提前產生影響。
 
目前反中已成為美國國會的跨黨派共識,如果台灣政策法得到三分之二以上議員支持,總統拜登將無法否決此法案。因此白宮除了遊說國會議員將法案部分內容抽出,也不排除努力說服國會在法案中設置安全閥,例如針對台灣代表處更名,加註「更名要台、美行政部門都同意」等較緩和的前提通過,以避免美中衝突升高,危及台海安全。
無論如何,台灣政策法案已成為美中台三方的新爆點,情況嚴峻甚至可能超過八月裴洛西訪台,台灣必須審酌應對才行。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獨家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引用,以免侵權。
未來幾個月,美中台三方都有重要政治時程進行,十月中共召開二十大,十一月台灣和美國都有期中選舉,中間還卡了一個G20峰會;但現在三方都在緊盯一個新風暴源頭,那就是本周即將在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審議的《2022年台灣政策法案》(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
由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梅南德茲與共和黨籍參議員葛理漢聯名提出的台灣政策法案,內容包括提供台灣四十五億美元軍援資金、賦予台灣「主要的非北約盟友」地位、要求美國國務院協調更改我國駐美代表處名稱等;梅南德茲形容這是《台灣關係法》一九七九年生效以來,美國對台政策最全面的修訂。
台灣政策法案原訂七月十九日就要審議,因白宮擔心牴觸美國對台海的「戰略模糊」政策,遊說民主黨參議員踩剎車,而延到八月三日。之後又因院會排審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案 ,外委會無暇審理再度延期。不過這次很確定,九月十四日的審查時程不會再改變。
由於該法案內容被認為超出現有美國台海政策底線,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近日受訪時坦言,「法案部分內容讓我們有些擔憂」。據「新聞周刊」報導,白宮對是否支持法案中一些更具象徵意義的條文內容感到猶豫,例如將「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授予台灣如同澳洲、日本、南韓、以色列之「主要非北約盟友地位」以加速軍售、美國在台協會負責人職位由「處長」升為「代表」,其職務如同其他大使職位須經參院同意等,擔心這些象徵性的動作,可能進一步升高美國與中國的緊張關係。
除了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對法案內容表達憂慮的,還有美國前副國務卿阿米塔吉,日前他投書美國外交政策網站,以《台灣政策法》為例,建議華府擬定政策著重對台實質幫助,而非象徵性作為,國會和行政部門都應避免只重形式的做法。
國內學者嚴震生認為,法案中推動我方駐美代表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最令美國行政部門擔憂。嚴震生指出,我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一旦改名為「台灣代表處」,台灣將可順理成章要求全世界駐處更名,這是中國最不能接受的結果,很高機率會做出劇烈反應,所以美國行政部門也最擔心此案。
大陸學者陳克明則指出,新法案有關代表處改名,意味著美國把台灣視為「準國家」,性質嚴重更甚於「一中一台」。加上法案中規定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的任命需要參議院行使同意權,意味著升級至美國政府外派大使級別,「對中美關係是一個極大的挑釁」。陳克明並說,新法案提出美國正式賦予台灣成為「主要非北約盟友」,意味在軍事上把台灣視為共同防禦的區域性國際組織一員,等同於恢復已於中美建交時終止的「美台共同防禦條約」地位。他強調「該項條文,將成為中美關係的最嚴峻挑戰」。
外交政策專家推測,白宮可能遊說國會議員將法案部分內容抽出,併入《2023會計年度國防授權法案》中通過,作為緩兵之計,因此部分條文最後可能被捨去。但在中國對台施壓愈發強烈之下,美國國會挺台的動作恐怕不會停止。
十月十六日中共二十大就要召開,除了眾所關注的習近平延續第三任期,對兩岸關係最重要的,是會中將端出「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如果台灣政策法案在二十大之前完成立法,且維持原有的內容,勢必會刺激中共推出更強硬的對台政策。
十一月八日美國期中選舉,選舉結果攸關兩黨在國會的優勢,兩黨在對中問題上都不能示弱。十一月十五到十六日G20峰會在印尼舉行,拜登和習近平屆時是否會面,也要看台灣政策法的審議及美國期中選舉結果如何。至於十一月二十六日的台灣九合一選舉,雖然是地方選舉,但在抗中保台的氛圍下,美中關係與兩岸情勢演變,都有可能成為選舉的變數,進而對2024總統大選提前產生影響。
目前反中已成為美國國會的跨黨派共識,如果台灣政策法得到三分之二以上議員支持,總統拜登將無法否決此法案。因此白宮除了遊說國會議員將法案部分內容抽出,也不排除努力說服國會在法案中設置安全閥,例如針對台灣代表處更名,加註「更名要台、美行政部門都同意」等較緩和的前提通過,以避免美中衝突升高,危及台海安全。
無論如何,台灣政策法案已成為美中台三方的新爆點,情況嚴峻甚至可能超過八月裴洛西訪台,台灣必須審酌應對才行。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獨家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引用,以免侵權。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