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的資料,台灣脊髓損傷病友超過2萬3千人,且每年新增約1200人,工研院開發行動輔助機器人,改良行走效率不佳的問題,第二代的結構設計比第一代更輕,幫助傷友更方便站立與行動。
工研院機械所技術組研究員舒天縱:「自從我受傷之後,也知道醫生的診斷是我下半輩子幾乎只能靠輪椅來行走,那時候是一個天大的打擊。」
為了讓脊髓損傷病友及行動不便人士,實現再一次行走的渴望,許多國家相繼開發行動輔助機器人。
工研院機械所技術組副組長巫震華:「使用者在整個側像這邊的肌肉是沒辦法施力的,所以在這部分我們去強化我們機械結構的強度,讓它在擺盪過程能夠支撐住他的擺盪腳,讓他不會往下掉。」
一般人行走時是在神經系統的控制下,依靠肌肉和骨骼的運動慣性交互作用,引起的一連串過程,但傷友因為下肢無力行走不便,工研院研發改良的「行動輔助機器人」,開發結構輕量化金屬,與碳纖維異質接合技術,傷友透過兩支前臂拐杖按鈕操控,以髖關節和膝關節的馬達,帶動癱瘓的下肢就能站立及行走。
工研院機械所技術組副組長巫震華:「第二代的設計跟第一代設計,差別最大是在第一個是我們的重量減輕了7公斤,從27公斤減輕到20公斤,(第二個)是它整個肢段的厚度從10公分變成7公分,在他的生活空間使用上會比較有便利性。」
從設計上不斷修正,透過科技改善步態,翻轉脊髓損傷傷友的人生。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