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雖然告一段落,但除了關注國手,背後還有一群教練經常被忽略,他們得扛奪牌壓力,卻沒有相對報酬,在奧運前,國家隊包括選手和教練,都得進駐左營訓練中心,有些教練還得離開原本工作崗位,全力投入選手訓練,甚至拋家棄子,默默承受壓力。但以跆拳道為例,雅典奧運之後,不少資深教練卻不再願意接受徵召,有人提出看法,因為國家教練,似乎沒有國家級待遇。
張文賓教練去年2月,受聘為約旦國家隊跆拳道教練,里約奧運約旦選手打下史上首面奧運金牌。
張文賓教練(2004年):「情蒐的這些資料,影帶裡頭去破解這些對手的攻擊。」
說話的也是張文賓教練,但這是12年前,當時雅典奧運他也是中華台北教練團之一,但為什麼這次他不是中華隊教練名單。2004年雅典奧運,跆拳道勇奪2金1銀,但背後的教練們回國後其實有一半都離婚了。
邱共鉦教練:「有一點點拋棄家裡,把我所有的精力都擺在訓練工作,在1999年的時候到2006年,我幾乎都在國家隊當教練。」
他是邱共鉦教練,也是培訓朱木炎16年的啟蒙老師,回憶當時被徵召進國家隊,是榮耀卻也是一段衝擊,不只犧牲家庭時間,當時全心投入選手培訓,也無暇維持自己創立的道館,只能轉手讓人經營,但默默為國家耕耘的教練,國家給了他們什麼?
沒說出口的是國家給教練的待遇,賽後不確定的未來,甚至是教練遴選機制。
記者謝佩穎:「4位選手都各有一名教練,但可能因為總量管制,只能有一名指導教練,該選誰由各協會、選手、教練自主協調,以奪牌呼聲最高為主。」
體育署:「奧運前3名的話,未來借調就有3萬多的加給,基本上不會低於學校的待遇。」
長時間訓練國手,但一個月薪水5至7萬,不只可能比自己開道館少,比起外聘教練動輒數10萬薪,本土教練幾乎都是「有榮譽、沒待遇」,還得承受奪牌壓力,不少資深教練心灰意冷,乾脆「潛水」,但高手在民間,就看政府是否願意挖掘,還是只讓人才出走。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