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向來以經濟奇蹟自豪,不過這20幾年來,隨著企業外移、國際競爭壓力等衝擊,國內經濟已逐漸走向疲軟。中研院社會研究所從3年前開始廣邀經濟學家及社會學家,對國內經濟現況進行剖析,發現中小企業的力量逐漸衰退,資本越來越往財團集中。不過企業規模大者恆大,到底是好還是不好?經濟學者存在兩派論戰。
前一天煮好的豆漿,隔天一大早要親自拿到顧客手中。
國產豆漿豆花業者蘇煌期:「今天一樣還是幫你們把那個,昨天最新鮮的豆漿送過來。」
秤出7公斤的黑豆反覆清洗4到5次挑出瑕疵品,再用過濾水浸泡一晚,蘇煌期10年前辭掉金融業工作後,35歲那年創業、投資出版社燒光資金300萬,去年捲土重來,從門檻較低的無毒黃豆加工做起,選在安坑開個小店面,記取失敗教訓,目前已損益兩平。
國產豆漿豆花業者蘇煌期:「就覺得試試看,有沒有可能可以就是不用再領固定薪水,然後有一些自己的夢想可以去實現,有些勇敢的朋友他們還是會有持續在投入創業對,但這樣的人確實好像感覺比較少沒有錯。」
根據中研院社會研究所最新出版的報告統計,台灣所有公司平均資本額高達3400萬,代表如果想存活,創業資金門檻越來越高,當老闆的人變少、中小企業數量衰退,也讓資本集中在財團壟斷現象更明顯,但有專家認為,養出大企業才能與其他國家競爭。
環球經濟社社長林建山:「當時(南韓)他們就希望能夠學台灣的這個中小企業政策,不過後來就發現,當全世界經濟走上全球化、國際化,然後走上知識經濟化以後,只有規模經營(能競爭),最近這20年韓國已經放棄了,他們中小企業的(政策)這樣,因為中小企業太多,它只會使一個國家的經濟力量零碎化。」
另外報告中也將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三角貿易模式比喻為「葉克膜經濟」,直指這類貿易型態對國內幫助不大,但有經濟學家指出,台灣的隱憂不在三角貿易,而是過度偏重科技業帶動周邊附加效益相對偏低,以一支手機來說,為台灣科技業創造的貢獻高達80%,但非科技的部分例如包裝、後端服務等,比重只有20%,對照南韓跟大陸的60%和40%,產業鏈分布相對平均代表出口的收益,才能雨露均霑。
瑞銀高級經濟分析師曾立:「(過度)集中在高科技的這個部分,那麼對勞動用工,對整個經濟的這個工資的帶動,可能就不如像南韓裡面有這樣一個,更廣泛的(產業鏈)基礎來得強勁,比較單一的這個科技產業結構,其實在中長期來看是有一定的風險,它對台灣科技產業的壓力非常大。」
總統蔡英文(2017.11.10):「我要再次地邀請大家利用景氣復甦的時間點,大力投資台灣勇於創新。」
嗅到景氣回溫,總統蔡英文催促廠商快投資,目前經濟預測機構,包括台經院、主計總處、瑞銀證券,都一致認為今年GDP保2沒問題,不過明年仍有潛在風險。
瑞銀高級經濟分析師曾立:「我們認為台灣明年經濟增長,可能會略為放緩,從今年預期的2.4%到明年的2.3%,所以如果政府不能夠按計畫,執行它的(前瞻計畫)財政預算案的話,那麼其實對整個經濟的表現,我認為其實是會有負面的影響。」
國內GDP短期看似轉好,長期經濟衰退卻正在發生也難怪民眾無感,景氣復甦淪為口號。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