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菲律賓地理位置相近,早在1990年代南向政策之前,已有台商拎著皮箱帶著技術,隻身南下尋找翠綠的草原,許多人經營有成。東南亞已非吳下阿蒙,民眾要重新認識。
當時台商憑著台灣精神闖出一片天,像Koten保險開關公司負責人丁金煌、「鮪魚大王」邱福、仔豬飼料廠Atlas Feed董事長謝世英、綠源農業資源公司董事長呂秀男等人都是成功範例,產品已有極高的市場占有率。
然而,台商拎皮箱闖天下的時代可能要過去了。
中華民國駐菲代表林松煥向中央社記者說:「在全球化的時代,單打獨鬥面臨更大的挑戰,重要的是在地化,台商要有長期經營與發展的準備,一步一步克服困難,這才是全球化時代的基本功。」
事實上,在地化就是這些台商單兵南向成功的祕訣。
他們都吃過華僑、菲律賓人或不肖官員的虧,也曾撞得滿頭包,但透過在地化,不斷適應當地,測試市場,找出問題,然後以適合當地的辦法解決。
林松煥指出,菲律賓政經環境時時刻刻變化,台灣產業若要到當地發展,首要工作是蒐集資訊,熟悉當地政經情勢,與地方政府建立良好關係,唯有這樣,才能生根立足。
靠著這些基本功,一家台灣重量級企業近年為菲律賓蓋了20多家發電廠,低調的沉默賺錢。
雖然在政治與外交困境下,台灣與其他經濟體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並非一蹴可幾,但東協各國產業挑戰多,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未必就有保障。
以中國一家廠商為例,即使中菲簽有經濟合作協議,也同樣遇到挑戰。這家陸廠對菲投資甚大,但大陸人員仍因國家安全考量,被取消簽證或工作證,只好捲鋪蓋返鄉,導致陸方最後無法實際經營。
林松煥提醒,東協各國國情、發展程度與產業方向不同,台商南向策略不會一體適用,東協10國不可能一次到位,更不能以台灣的一套來看其他國家,完全移植台灣或大陸經驗是不可行的。
台商需對當地的文化歷史、處事方式與法規要有深入瞭解,找出自己的優勢,挑出與台灣產業鍊或優勢相關的國家,以這些國家做為發展重心,深入研析市場,做到「產業對產業」的配合。
杜特蒂(Rodrigo Duterte)政府以「10點社會經濟大綱」做為發展藍圖,基本上維持自由市場路線,著重增加就業、發展農業、製造業、中小企業與清潔能源,提升基礎建設。
這與新南向政策有很多契合之處,雖然北京推出一帶一路,但在區域整合概念下,台灣與中國大陸可各自發揮優勢,扮演自己的角色。
以基礎設施為例,中國大陸及日本可投資重大工程如水壩、鐵路與海港等。台灣可配合的項目也很多,如交通、電動車、智慧城市與發展資訊通信科技等,這些是台灣的強項。
例如,呂宋島高速公路收費系統,車輛需經多個關卡分段收費,費時不便,台灣的電子收費系統(ETC)則是一步到位,有應用空間。其他如公共運輸、垃圾處理、LED技術、農業、養殖業及中小企業合作等,台灣都能貢獻所長。
新南向政策重心在人,教育方面,台灣邁入少子化,菲國則是學生多,台灣教育強項為工程和科技,菲國則是在於文學、法學,雙方互補性極高,文化教育結盟亦可互蒙其利。
由於杜特蒂立場親中,且期望自一帶一路倡議取得更多利益,即使菲國許多官員認同新南向政策,但礙於北京壓力不便公開讚揚,只有民間名義的對台機構「馬尼拉經濟文化辦事處」(MECO)敢於發聲。
MECO助理祕書長亞畢耶拉(Arthur Abiera Jr.)說:「我們歡迎新南向政策,菲律賓不會對台灣關上大門,特別是在商業、觀光及人民交流方面。」
亞畢耶拉表示,新南向政策是增加台菲人民交流的通道,不只是經貿,還包括教育文化,雙方將深化往來,建立互信,進而營造更好的商業環境與投資氣氛。
今年台菲雙方簽署數個醫院合作備忘錄、共同打擊犯罪協議,颱風、海洋、地震與火災的觀測合作也在進行中。
亞畢耶拉說,在「杜特蒂經濟學」下,菲律賓全方位敞開大門,特別是農業、觀光業與製造業。在中小企業發展方面,菲貿工部已與中華民國經濟部訂有發展合作計畫。
他補充,菲國已無限開放馬尼拉以外的機場及港口,台商如果願意開發這些觀光資源,菲律賓政府很樂意配合。
許多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會員國已非吳下阿蒙,菲律賓也已不只是輸出家傭的國家,台灣民眾對東南亞的心態要改變,應重新認識東南亞。另外,每個產業都有不同的利基與挑戰,重點是在地化,長期耕耘,做得愈紮實,成功的機會愈大。(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