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什麼是可教化】3分鐘了解「可教化」


發佈時間:2017/06/02 10:39
最後更新時間:2017/06/02 12:21

【鏡週刊報導】關於「可教化」的簡短問答。

Q:什麼是教化的可能?

在法律和心理學領域都沒有這樣的概念。不過,這卻是近年來,台灣重大刑案件判決生死的關鍵理由。 2000年開始有零星的判例,但多為法官的心證,直到2014年,最高法院法官吳燦引入科學的鑑定方式,並將教化可能概念更進一步闡述。 一樣也有死刑並也是兩公約簽約國的日本,也有相類似的概念常被用於死刑判決的討論標準:「可善之可能」,但台大法律系教授謝煜偉解釋,「改善的可能」一樣沒有明顯的標準,取決於法官心證;謝煜偉同時也認為,台灣的「教化之可能」很可能是參考日本這個概念而來。
 
 

 

Q:教化的可能要怎麼鑑定?

台灣針對犯罪者常做的鑑定包括精神鑑定與心理鑑定,前者是判斷犯罪者有無精神疾病,例如思覺失調症;後者則是從心理發展學的角度,描繪犯罪者的心理與人格特質,並從中理解犯罪是如何發生。 「教化的可能」是心理鑑定的其中一項範圍,由於概念模糊抽象,台大心理系助理教授趙儀珊參考國外文獻,從心理學的領域找出可以相對應的三個概念:矯治的可能、再社會化的可能、再犯的可能三者做評估,她在三個概念裡描繪犯罪者的各種程度等級,交由法官判定有無教化可能,但報告本身不回答有無教化可能。 而鑑定的進行方式則採取心理學的測驗或是大量的面談。趙儀珊是大量與犯罪者相關人面談,像是家人、朋友、同事。不過,上述三個變項目前在台灣並沒有被廣泛引用。 除了科學鑑定之外,法官亦可以調閱受刑人從小到大的成績和教師評語,做為考量標準之一。此外,宗教人士的證詞也十分具影響力,受刑人讀聖經、抄佛經、受洗、參加宗教活動都是評估的標準。
 
 

 


看完整內容

 
延伸閱讀
【什麼是可教化】通往廢死的中繼站
【什麼是可教化】在爭議中逐漸成形的「可教化」
【為何她可教化】從心理鑑定師的角度看謝依涵
【為何他可教化】16年殺2人 吳敏誠為何仍未判死
【鏡相人間】活到老、關到死 高齡受刑人的故事

◤2024史上最熱一年◢

👉地球發高燒台灣未來冬季恐歸零?

👉半顆高麗菜破百,極端天氣惹禍

👉這4電器吃光荷包!教你省電祕訣



#可教化#受刑人#死刑犯#心理鑑定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0855

0.0364

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