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菜、四川菜這些大街小巷都能吃到的「外省菜」,多年來經過台灣人口味洗禮,料理方式已經和傳統味道不同,加上同質性的餐廳高密度發展,台灣外省菜餐飲市場的競爭,向來就激烈;「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全面開放陸資餐飲業登台後,「台灣的上海菜」碰上「上海的上海菜」,不論比菜色正統、還是資金實力,台灣個體戶小蝦米,碰上陸資餐飲,要如何應對,才不會被邊緣化,今天的「簽服貿,誰是贏家」專題,帶您一起來看。
上海菜餐廳業者盧老闆:「油爆蝦、油爆蝦。」
扯開喉嚨,用家鄉話喊出菜,師傅在廚房裡揮汗,前頭的客人大快朵頤。盧老闆:「來,孜然羊肉來了。」
開業20多年的老餐廳,沒有華麗裝潢或豪奢菜色,一道道紮實的上海功夫菜,是面對服貿協議開放陸資餐飲業大舉進攻的唯一利器。盧老闆:「我不敢講我的菜比人家好,你只要把本抓住,做自己的特色,不管是上海的上海菜,還是台灣的上海菜(都不怕)。」
找到自己的定位,不再需要強調來自上海,上海飯館已經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哈爾濱餐廳業者鍾太太:「來,你好,這道菜是木姜子燴雙爾。」
哈爾濱料理市場上相對少見,但新鮮感褪去後,餐廳還可以一開10多年,靠的就是真功夫。哈爾濱餐廳業者鍾統海:「我搬了幾次家,客人都跟著我來,(客人說)奇怪,怎麼比在東北吃的還要好吃。」
料理配方微調,萬變不離其宗,儘管料理用的香料,還是得從哈爾濱帶回,但經過歲月洗鍊的外省菜,早已內化成在地好滋味,客源當然「固牢牢」
純陸資來台開設的揚州餐廳,光是打造園林長廊的裝潢,就花了1億元,財力雄厚,可見一斑。陸資揚州菜餐廳總經理申濱:「到台灣之後,我們好像變了,(營業額)一年是比一年高,你們可以從數字上看的出來,就是一個慢慢的進步。」
陸資餐廳講究口味「正統」,一半以上的師傅是從揚州請來,但白胖胖的揚州菜包,因為知道台灣人喜歡脆脆的口感,破例包入筍丁。記者會主持人:「ATT分店正式開幕。」
陸資餐飲業在2010年ECFA生效後陸續登台,但3年來,只有4家陸資餐廳正式開業,排場比大的川菜館和揚州菜,都還在和獲利苦戰,另外2家更先後歇業、撤資;這回服貿協議延續ECFA對餐飲業的開放架構,沒有另外設限,陸資企業要攻破台灣餐飲市場,沒那麼容易!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