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經濟暨創新部長阿爾莫奈特今天擬與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舉行視訊會議,討論推進雙邊經貿關係及在台灣設立經貿代表處等事宜。
波羅的海通訊社(BNS)引用阿爾莫奈特(Aušrinė Armonaitė)說法報導,台灣上週針對立陶宛提出經貿合作與投資新方案,今天雙方將討論相關細節,包括潛在優先投資項目、條件與時程。
台灣上週宣布由國家發展委員會出資2億美元成立「台灣中東歐投資基金」,預計優先投資立陶宛並聚焦對台立雙方皆具戰略利益的產業。
立陶宛官方數據顯示,立國2020年對台灣出口額約1900萬歐元(約新台幣5億9510萬元),占立國總出口額約0.1%,自台灣進口額約6600萬歐元,占立國總進口額約0.2%,仍有很大成長空間。
北京以立陶宛允許設立「台灣代表處」為由,自去年夏天起明顯加大對立國的外交、經貿脅迫力道,12月時更擴大對德國、法國等在立陶宛設廠或自立陶宛購買原物料、加工品的歐洲企業施壓,要求將立陶宛自供應鏈排除,否則經營中國市場將遭遇阻礙。北京的非正式經貿制裁戰線已超越立中雙邊關係框架,程度更甚此前制裁澳洲、挪威等國。
立陶宛政府持續向美國、歐盟及世界貿易組織(WTO)反映相關情況,並尋求盟友夥伴一致應對中國,強調中國是挑戰整個歐盟,不只是立陶宛。中國方面則持續採取「分而治之」、「各個擊破」的策略,利用歐盟成員國間既有利益矛盾,呼籲各國勿成為立陶宛這個麻煩製造者的人質。
立陶宛外交部表示,德國經濟暨氣候保護部次長布蘭特納(Franziska Brantner)今天將與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會面,討論中國對立陶宛的經貿施壓及歐盟可能採取的聯合應對行動。
此外,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LRT)發自布魯塞爾的報導指出,歐盟外長13日在法國舉行的非正式會議預計將聚焦立中及歐中關係,並商討歐盟可以如何因應北京對立陶宛的政治、經濟脅迫。會議將由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主持。
在立陶宛與中國的政治經貿拉鋸戰中,德國的角色別具意義。中國是德國進出口貿易前三大夥伴,且根據立陶宛銀行(Bank of Lithuania)及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UN Comtrade)資料,德國是立陶宛第4大投資國、第3大出口市場。
立陶宛經濟部的數據顯示,目前德國對立國的直接投資額超過14億歐元。德國汽車零組件大廠馬牌集團(Continental)、海拉(Hella)等在立陶宛第二大城考納斯(Kaunas)的經濟自由區設有生產基地。
立陶宛是出口導向經濟體。世界銀行(World Bank)統計,貨品與服務出口占立陶宛國內生產毛額(GDP)超過7成。
在波羅的海三國代表德國企業利益的波羅的海德國商會(AHK Baltikum)日前致函立陶宛政府表示,有鑑於立中關係緊張,德國投資者恐被迫關閉在立國境內的生產設施、停止投資計畫。
信函指出,受影響的德國企業涵蓋煤炭、雷射、汽車及高科技領域。在立陶宛設廠的德企無論自中國進口必要零組件,或是向中國出口成品都遭遇困難。
值得注意的是,立陶宛統計局(Statistics Lithuania)的數據顯示,去年立陶宛出口額持續成長,至11月已達單月逾34億歐元,1月單月則約23億歐元。(中央社)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