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來勢洶洶,台灣從拚防疫到拚經濟,各行各業都受到程度不一的衝擊,銀行業獲利遭嚴重壓縮,兆豐銀行總經理蔡永義、上海商銀總經理陳善忠、富邦金控首席經濟學家羅瑋與中國信託銀行副董詹庭禎如何看待疫情對金融業的影響?
兆豐銀行總經理蔡永義:台灣有能力因應貨幣寬鬆負面效應
他表示,台灣雖然沒有實施貨幣寬鬆政策,但是因應武漢肺炎疫情衝擊,政府紓困企業,銀行放款也變更條件,就算企業資產品質不好,也不能抽銀根。但是因為資產品質變弱,銀行的提存費用提高,也壓縮了銀行獲利的空間。
除了銀行獲利變差,因長天期利率受到壓抑,持有大量投資債券的退休基金與保險公司收益也隨之下滑,整體金融市場風險提高、金融資產品質變弱、獲利下降,都是貨幣寬鬆政策下帶來的負面效益。不過QE(量化寬鬆)又不得不做,因世界環環相扣,擔心可能產生骨牌效應。
他認為,低利率有利投資房產,不斷推升股市與房市,未來也有可能造成市場泡沫,不過目前沒有通膨的問題。
台灣政府為何推振興三倍券?就是因為怕經濟蕭條,向沒收入的小攤販進行紓困,IMF(國際貨幣基金)下修全球今年與明年經濟預測,暫時不必太擔心通膨的議題。
各國實施貨幣寬鬆政策,對台灣的影響是資金湧入造成新台幣大量升值,不利出口,企業競爭力下滑。
蔡永義表示,在疫情的衝擊下,傳統產業如製鞋、紡織、成衣等出口不振,不過也有表現很好的公司,如電子資訊業。等疫情和緩後,風水輪流轉,傳產業也有機會恢復動能。
台灣外匯存底充裕,金融流動充足,蔡永義也有信心地表示,「未來當歐美各國QE退場時,台灣有能力緩和因應可能的負面影響。」
上海商銀總經理陳善忠:觀察重點在消費需求面
肺炎疫情導致全球經濟衰退,各國央行降息等措施衍生全球印鈔熱,對銀行業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影響為存放利差(spread)與淨息差(NIM)的縮減,連帶影響淨利息收益與淨利。
銀行所吸收的定期性存款相當的比例為固定利率,必須等存單到期續存重新定價,銀行才能再降低資金成本,然而放款利率大都採取1個月或3個月重新定價的指標利率,造成放款利息收入受降息的影響程度遠高於存款利息支出,存放款利差相應隨之縮減。
其次,銀行所投資的公債、金融債券及公司債等,屬於機動利率計價或新投資的債券,同樣立即面臨債券利息收入減少的現象。此外,由於市場資金過剩,銀行頭寸浮濫,銀行積極尋求資金去化,造成同業拆款利率下跌,亦明顯影響銀行的利息收入。
根據經濟學的原理,全球印鈔熱將造成「Too much money spent chasing too few goods」而引發通貨膨脹,這次肺炎疫情產生國際間產業供應鏈中斷的風險,造成有些國家捨棄國際間產業分工的比較利益原則,移回本國生產,可能導致生產成本提高,進而可能產生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Cost-Push inflation)。
然而,疫情至今未見舒緩,民眾基於防衛心理,可能增加預防性的儲蓄而減少消費,發生通貨膨脹的可能性似乎並不高。全球印鈔熱是否引發通貨膨脹的觀察重點在於消費需求面,當「Too much money spent chasing too few goods」的現象發生時,通貨膨脹的機率隨之增加。
台灣是全球少數防疫工作做得好、經濟又能維持成長的國家之一,經濟基本面相對良好,加上我國股票殖利率高,吸引國際資金流入,也促成新台幣升值,對我國可能造成的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國際熱錢湧進股票市場或房地產市場,推升股價或房地產價格,可能加重市場投機氛圍,提高市場泡沫化的風險。
第二、國際熱錢促成新台幣升值,削弱出口廠商競爭力,不利我國出口貿易表現。
第三、國際熱錢造成銀行資金過剩,銀行為消化頭寸,將使同業間價格競爭更加白熱化,存放利差恐進一步縮減,銀行業的營運將持續面臨挑戰。
富邦金控首席經濟學家羅瑋:疫情若再起,經濟復甦恐等明年
今年全球大印鈔的規模前所未見,富邦金首席經濟學家羅瑋指出,這回三大央行狂印鈔票主要有三大理由,一是武漢肺炎疫情,二是油價轉正,三是金融市場受挫。然而,目前觀察各大央行降息、寬鬆救市的錢並沒有明顯流入實體經濟,而是有一小部分跑到金融體系。
羅瑋指出,其實經濟基本面仍是不好,股市卻一路狂漲,當很多公司受到疫情衝擊時,少數公司股價仍上漲,營造經濟欣欣向榮的錯覺。保值的黃金節節上揚,飆升到每盎司1,800美元,房市也是蠢蠢欲動。
全球經濟復甦的關鍵,在於冬天是否還會有第二波的疫情再度封城,導致經濟再放緩,如果今年秋冬再引發肺炎疫情,經濟復甦就要等2021年了。
羅瑋表示,萬一第二波疫情捲土重來,較讓人憂心的是上半年全球已投入這麼多資金,下半年是否還有足夠的政策工具?
歐洲與日本可以祭出負利率政策,是因為歐洲與日本多半是間接金融,透過銀行貸款融資,效果就是投資報酬低,造成歐元與日圓貶值。
不同於歐日企業,美國企業缺錢通常是以直接金融的方式,也就是發債向市場籌資,如果美國變成負利率,造成沒有人願意跟買美元債券,美債跟美國公司債變成沒有吸引力,而美元貶值對美國出口幫助不大,實施負利率對美國來說,效果是適得其反,因此他分析美國除非必要不會走到這一步。
肺炎疫情剛爆發時,外界認為台灣應是受到衝擊最深的國家之一,後來台灣的實際表現較外界預期好,電子科技業受惠疫情產生的遠距商機,加上資金充裕,過去散戶買很多海外基金卻因擔心疫情而贖回,近期造成台幣強勁升值。
羅瑋認為,因各國降息,資金投資海外難度也較高,相較亞洲其他國家,新台幣表現強勢,非常不利台灣的出口競爭力。
至於全球印鈔是否會導致通膨?羅瑋認為,短期因疫情影響,需求不振,通膨較困難。戰後嬰兒潮是最富裕的一群,但是卻沒意願花錢;而年輕一代是沒錢花,物價不可能上漲,可能也要等疫情和緩後,物價才有機會往上。
中國信託銀行副董詹庭禎:長期低利對金融業衝擊不容小覷
因肺炎疫情肆虐,各國皆採取不同程度的封鎖措施嚴重衝擊景氣,全球三大央行資產已膨脹至20.1兆美元。中國信託銀行副董詹庭禎指出,極度寬鬆政策雖有效緩和市場的恐慌情緒,讓今年上半年全球免於陷入系統性風險的泥淖,但流動性氾濫卻導致金融市場與經濟基本面的嚴重悖離,如果低利率環境維持太久,對金融業產生的衝擊不容小覷。
他點出,全球印鈔熱主要影響有三點:第一,淨利差的縮小將嚴重侵蝕銀行的獲利,銀行經營面臨更嚴峻挑戰。第二,金融機構的客戶,尤其是實體經濟面受疫情影響較大的產業,例如航空、國際觀光旅遊等行業,信用風險持續增加。第三,低利率環境促使金融機構增加金融商品交易,金融業本身或客戶端都將承受更大的市場風險。
金融海嘯期間,主要國家採貨幣寬鬆政策的經驗並未引發通貨膨脹,這次受疫情衝擊,全球央行寬鬆政策幅度巨大,過去一直壓低通膨的全球生產供應鏈也遭到破壞,生產基地呈多元分散發展,加上生產成本提高都可能帶來通膨風險。
相對於可能的通膨風險,由於疫情持續蔓延導致潛在產出缺口擴大,預防性儲蓄增加及企業資本支出遲滯,均將拉低消費與投資需求。在疫情對需求衝擊大於供給的情況下,不應排除發生通膨的可能性,但應不至於那麼快到來。
詹庭禎也表示,觀察金融海嘯期間,全球主要國家採取極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熱錢大幅流入台灣,不僅令新台幣大幅升值,衝擊傳統出口產業,更導致房地產價格攀升。
隨美中貿易衝突、國際強權對立有增無減,台商鮭魚返鄉回流,政府防疫有成效產生的實質面、心理面的安定感,外資及以往停泊海外的台商資金匯入,加上此次全球超寬鬆形成的低利環境,資金大量流入股市、房地產,助長資產價格上漲的現象恐難以避免,對金融市場將是嚴重考驗。
電子產業是台灣強項,若可藉由環境變化創新轉型,或許有機會為台灣經濟帶來新的成長動力。
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http://service.tabf.org.tw/TTB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看節目、買美食、拿好康,住宿券免費抽!快點我下載食尚玩家APP!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