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一步一腳印】堅持不偷斤減兩 傳承百年手工刀

記者 謝向榮 / 攝影 陳柏華 報導
發佈時間:2010/12/26 22:15
最後更新時間:2016/05/16 15:06

第五代傳人郭明讓:「我們最高獎項,就是那個名譽鑑賞金牌,那個是在日本,日據時代的時候,去日本比賽參展的時候得獎的,那再來就是在昭和10年,那個優良獎狀,那個是在台灣總督府頒發的銀牌,這是我們這2項最高的獎項。」

望著分別在民國16年跟24年得到的獎牌,還有發黃的獎狀,郭家第五代傳人郭明讓,對於這些過去的輝煌成績,講話語氣卻顯得格外低調,因為接下有140年歷史的家族事業,只靠他們夫妻倆肩負重擔,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郭明讓:「『茄柄竹葉刀』,茄子的形狀,竹葉的刀刃,這樣子去結合,當初是沒有折刀,市面上沒有折刀,所以才他發明的這一支,讓農用的話好攜帶,比如說你削竹子,然後割繩子或是魚網都可以割,還有切檳榔的,檳榔園在切檳榔,還有果菜市場在切那個高麗菜。」

農用的小刀,隨著地名從「八芝蘭」,改為「士林」、「八芝蘭刀」,也因此被民眾改口叫做「士林刀」。郭明讓:「最主要是我們士林刀的這個手柄,手把這邊是比較有一個弧形,這比較接近人體的力學原理,握感會比較好,好握那你在削東西使力的話,會比較好使力。」

說起話來慢條斯理的郭明讓,回想當年是為了賭一口氣,才毅然決定跳入火坑,接下家族事業的棒子,走上了製刀的不歸路。

郭明讓:「在我小的時候,聽到有客人走過去就說,啊,士林刀已經沒有在做了,那我們家那時候是我父親做,他是比較小小規模在做,那時候就想說,明明就有做為什麼說沒有在做,所以那我就說那我來學好了。」

結果初中一畢業,郭明讓就成了父親的小學徒,經過3年4個月的嚴格訓練,才能夠繼承衣缽、獨當一面,而這段火爐邊的打鐵日子,也磨出他的耐性,因為完成一把士林刀,要紮實做完200個工序。

郭明讓:「其實我們現在已經切割好的雛形再來打,是比較省時啦,以前的話是整塊鋼,所以整塊鋼再來塑型,會比較耗時間,多差不多,差不多6、7倍時間以上,那我們現在用的材料,它的純度比以前更好,那在加工來說,只要把鋼的出口,再推打得薄一點,它這樣子就可以了。」

爸爸、阿公等家族前四代,都要用生鐵自己打出竹葉刀型,現在則請工廠切割不鏽鋼,做好形狀後,再送來敲打,比起從前的千錘百鍊,的確省下不少功夫,不過他回答記者時,稍微一分心,失誤立刻就發生了。

郭明讓:「把3.8公釐打到3公釐,忘記切,熔掉了,剛才忘記把那個火關,那這個就報廢啦,報廢掉了。」

因為在1千2百度的高溫下,雖然只離開短短幾秒,拿尺丈量厚度,但刀子前端馬上就熔掉,5百元的成本就此報銷,這也說明了這份工作,必須全神貫注,要是以前在學徒時期犯這種錯的話,恐怕就要當心爸爸的小李飛刀。郭明讓:「最嚴厲的,是有一次刀子做壞掉,直接就丟過來了,有閃過啦。」

雖然三兄弟中,只有郭明讓接掌家業,但已經仙逝的郭爸爸,當年還是嚴厲要求,就怕砸了金字招牌,所以希望兒子能吃得苦中苦,紮實受訓練。郭明讓:「以前古早時候,因為他是用生鐵下去煉,那因為生鐵裡面有很多雜質,那它沒有一些元素,比如說有人用人骨,那個是加磷,增加鋼的硬度,還有一些碳、碳元素,那因為現在不用了,現在煉鋼的技術太好了啊。」

對於聽起來有點毛骨悚然的人骨鑄劍,郭明讓做出解釋,自家從不用人骨,不過鑄造士林刀倒是使用獸骨,現在最常運用在刀柄上的材質,就是牛角。郭明讓:「做這個粉塵比較重,這磨下去整個人都白的啊!」記者:「一次一天大概可以磨幾把?」郭明讓:「一天最多磨20把。」

處理牛角之外,一把刀10到14個小時的製作過程,磨工真是非常驚人,工作室現場有一推的銼刀、砂紙跟機具,都是為了琢磨出銳利的刀鋒,還有圓潤的刀柄與刀身。郭明讓:「銼東西的工比較多,跟磨的工,其實作刀子應該最多時間都是在磨,磨這些東西,要把這個形狀修出來。」

除了磨個不停之外,現場還不時傳出令人頭皮發麻的恐怖尖銳聲音,但郭明讓早就習以為常,甚至把它當作音樂在欣賞,但這裡的職業傷害,比起別的行業,可能多出許多。

郭明讓:「像打鐵的時候會燙傷,還有在工作室裡面做的話,一天做也是10幾個小時,坐久了的話,這坐骨神經也是不好那,還有操作這些機器的話,耳朵的聽力都會比較差,那拋光的話,對肺部這個都會有影響,磨那個牛角,那個是對肺部最傷的。」

其實做刀具最直接的威脅傷害,就是受到血光之災,郭明讓當然碰過好幾次。郭明讓:「最危險是做拋光處理,磨到那個刀口的話,被機器拖去,再打回來,就是切到手跟腳,最危險是這個腳,這邊,當場被削了一大塊,對,這樣切下去,這個動作縫過3次了,縫的話,一般手的話都縫3針左右啊,那腳那個比較慘,腳縫7針。」

看到先生受傷,郭太太當然很心疼,不過對於丈夫的執著,卻也有一點點感嘆。郭太太謝秋薇:「他的時間不是說,像我們是早上9點半到晚上10點對不對,可是他不是,他是有時候會做到12點、1點,就是我們打烊以後,他還是繼續一樣工作,他對工作都很付出,對家人還好,呵呵呵。」

現在夫妻倆男主內、女主外,太太專門負責對外的銷售工作,先生則全心投入製作。謝秋薇:「我覺得他滿自我要求的,其實他的技術,他的功夫已經爐火純青了,可是他會去要求他自己,所以我們有時候覺得,他這種人很辛苦啦,活得很辛苦,對對。」

對工作的自我要求,因為郭明讓希望能夠青出於藍,在前四代建立的基礎上,追求新的超越跟突破。郭明讓:「因為我們第一代到四代,都是以實用性為出發點,那我後來接了之後,實用性的人越來越少了,那我就把它提升它的價值,讓它變收藏品,一把好的刀子,你要說流傳下去的話,當然要把它的缺點找出來,那才有辦法繼續保存下去。」

士林刀要從實用級變成收藏級,各項工法勢必都要更細緻,更上層樓,郭明讓特別比較了祖孫三代的作品。郭明讓:「我爺爺那一代,他最古早的是因為物質缺乏,所以都是用的銅跟鋼鐵是比較薄,那我父親那一代,他是保持我爺爺他們的作法,繼續保持做工,到我這一代是因為,我把它改良成不鏽鋼下去包鋼的,這樣子刀子它比較不會生鏽,比較耐用。」

除了提升材質跟鏡面處理之外,刀柄的厚度也有了明顯改變。郭明讓:「前兩代就是比較薄,那我是把它做得比較厚實,增加握感,這樣子握的話,手比較不會痛,那也比較好握,我現在是改成紅銅,那以前是那種青銅,那種是比較硬,比較脆比較沒有韌性,那我現在是用的這個,比較有韌性,彈性會更好。」

材質跟尺寸可以改,但核心價值,則必需一脈相承。郭明讓:「我們第一代到第五代,最主要的就是不能偷工,還有那個材料不能偷,不能偷斤減兩,這是我們每一代要求最嚴格的地方,所以我們每一代做下來的刀子,就是維持好的口碑,是這樣子。」

要維持口碑,保持品質,但慢工出細活的結果,則要請收藏家,多一點耐性。郭明讓:「買一把刀還要等10個月,哈哈哈,如果菜刀就不用了,菜刀不用,哈哈哈。」

您沒有聽錯,等一把手工刀,要經過如同懷胎10月般的漫長等待,因為以一天完成一把的速度,現在訂單滿檔,真要讓客人,等到天荒地老。郭明讓:「現在只有我一個人做,所以比較,比較會久一點,最主要是我要求刀子的品質。」

還好這位台商願意等待,同時也給了寶貴建議。顧客:「你有140年的歷史,你可以加上這些所謂的稀少的東西因素,比如說你有紫檀,或者是說海南的花梨,海南的花梨木,你可以試嘛,本來那個就很貴了,加上你們自己價值,其實相得益彰。」

收藏家希望台灣的百年工藝,能夠再自我提升,因為作品不輸給德國或是日本的手工刀,只是國內外由機械大量生產的刀具,真的威脅台灣這項本土手工的傳統產業,讓這家百年老店只能選擇多角化發展,剪刀剃刀廚刀,什麼都賣。

郭明讓:「經營上面來說,當然是以多元化,我們現在是以多元化方面,就是說只要是刀具類的話,我們都可以迎合客人的要求。」

除了手工刀之外,郭明讓更希望專賣店產品的廣度跟專業的深度,要更甚於也能買到刀具的賣場跟百貨公司,否則就沒有競爭力可言,而現在膝下無子,後繼無人的他,也還要再努力加油。

郭明讓:「最主要是鍛工,鍛打的技術能夠再提昇,更不同的層次,更高的層次,這樣子能夠再提昇我們這個刀具上,本身的質感,跟增加它的收藏價值,我希望我們賣的,不只是我的刀子,當然是我們的招牌信用,所以很多客人,還是會使用我們的刀子,這是我們能夠繼續傳承下去,主要的原因。」

Blueseeds天然初萃精油

👉能不能年中換Audi就靠這個

👉討論度爆表!精油精露保養你還不知道嗎

👉洗三天排水孔就超有感


#刀子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445

0.0360

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