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1991年台灣開放新銀行開放設立,市場百花齊放但也衍生不少亂象,市場經歷30年重組,《財訊》雙週刊以「新銀行開放30年:1.7兆的教訓」完整回顧台灣金融業三十年的震盪歷程。
回顧銀行業過去30的發展,《財訊》整理出三大現象,包括銀行大者恆大、國退民進及金融監理漸趨正軌。在金融監理部分,根據《財訊》報導,新銀行開放後政府總計處理56家經營不善的金融機構,而為了處理經營不善的問題金融機構與兩次金融改革,至少賠付出1.7兆元的代價。
開放新銀行絕對是當時的大事,1980年代要求解禁的自由思潮從政治社會發軔,1989年大修銀行法,開放利率自由化,並允許民間新設銀行,開啟台灣金融新頁。除了銀行,保險和證券也陸續開放,外資也陸續進入台灣市場,公營銀行隨後啟動民營化。當時政府採循序漸進方式,成功地避開了東南亞金融風暴,但後來台灣卻爆發本土金融風暴。
新銀行開放是美意,但家數過多必然導致殺價競爭、獲利降低,加上股市房市崩跌,基層金融首當其衝,先是彰化四信爆出擠兌,再擴展到農漁會,後來新銀行經營不善者也受到重擊。
本土金融風暴更暴露出,台灣政商權貴「家庫通銀行金庫」的陋習行徑。當時黑金政治猖獗,有用自家企業掏空自家銀行,如中興銀行王玉雲、中華銀行王又曾、萬泰銀行許勝發都被大股東掏空;也有裡應外合,如立法院長劉松藩協助台中商銀董事長曾正仁超貸等政商聯手掏空銀行情事。
這十年間,整體銀行界累計四千多億元呆帳,一開始只能由公股行庫和中央存保苦吞,直至2001年成立金融重建基金,總計處理56家經營不善的金融機構,總賠付金額達2892億台幣;同時,成立保險安定基金,處理問題人壽與產險公司。央行前副總裁、現金融研訓院榮譽顧問許嘉棟感嘆:開放惡果還是由全民埋單。
為解決開放期亂象,台灣金融進入整頓期。那時本國銀行家數已增至五三家,因此2001年啟動一次金改,目標是在兩年內將金融機構壞帳比率降到5%以下,同時通過「金融六法」,開放成立金控。據統計,一次金改政府與企業挹注近1.4兆元台幣,對於打銷呆帳、降低逾放比有絕對助益。金管會成立後,也在跌跌撞撞中建立了金融紀律與文化。
根據《財訊》報導,2004年政府再啟動二次金改,目標為金控減半,但牽涉利益龐大,導致當中政商勾結的層級和金額反而更勝以往,二次金改弊案涉及總統和多家金控家族,引爆社會輿論撻罰;加上2005年雙卡風暴,2008年政黨再次輪替與金融海嘯等種種政經情勢驟變的影響下,最後金控家數減半目標未達成。
歷經三十年大變化後,台灣金融又迎來了新變局。這次,挑戰不再僅是可見的銀行同業,更可怕的是看不見的明天。如今,傳統零售金融勢微、數位科技崛起,更使銀行界籠罩著濃濃的末日感,人人對下一步感到迷惘。
明日的金融,勢必走向技術創新驅動的永續金融與數位轉型;但「重穩定、輕發展」的監理習性勢必無法因應國際金融產業的劇烈變化。此外,政府陸續放寬金融法規、開放監理沙盒、放寬金融業務,推動數位轉型、引導新南向等政策固然值得肯定,但更深層的結構面改革,如金融整併、民營化與公營事業鬆綁,談論多年卻無重大進展。
台灣金融走過上個滄桑的三十年,今年,樂天國際商銀、連線銀行、將來銀行,三家純網銀陸續開業上路,預示著台灣金融已經走進了一個截然不同以往的新時代。台灣金融未來會有怎樣的變貌,這需要政府、業者與社會記取過去的教訓,以更大的勇氣與智慧迎接下個三十年。
【完整報導詳見財訊627期】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