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全世界都在做節能減碳,台灣也有一群環保鬥士,在台灣各地聯手打造綠能建築,像座落在台北的國際花卉展覽館,和正在興建的全球第一座綠建築教育中心,這些綠建築,靈感來自原住民,並且運用廢棄燃料,打造出最具環保的新建築。
人為汙染壓得地球喘不過氣,為了減輕地球負擔,這棟3層樓、5000平方公尺的綠建築,應運而生。設計者林憲德:「在台灣,即將出現全世界第一座,亞熱帶的綠建築教育中心。」
這棟建築靈感,就來自最原始的住房。排灣族頭目蕭惠美:「排灣族的石板屋,它是非常特殊的房子,它是可以耐火、耐震,而且是會呼吸的房子。」
房子會通風,就因為屋內結構不密閉,石牆以及木框和屋頂間的空隙,有助散熱,靠著老祖宗的智慧,解決了綠建築通風問題,但這還不夠,林教授更設計了太陽能煙囪,當室外溫度低於攝氏29度時,空氣會被吸進特殊風道,送進會議廳,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室內外,空氣流動來調節溫度,打造出最天然的空調系統。
林憲德:「我們預計一年可以,減少4個月的空調時間,預計可以減少全年空調耗電量20%。」
屋頂花園的石頭,用的是水庫淤泥,加熱製成的陶粒,能有效鎖住土壤中的水分,鋼骨建材所用的原料,也是由30%的廢棄物所組成,加工後的爐渣水泥。林憲德:「可以減少水泥用量30%,那也就是說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
而同樣發起綠建築運動的,還有她,建築師張清華,規劃的國際花卉博覽會主展覽館,仿效達悟族半地穴住宅的理念,刻意把展館大廳給蓋低,這樣一來,就能和周邊群樹相稱,讓人和自然共存的同時,又能遮蔭避強風。設計者張清華:「屋頂因為要採光,因為要讓這個植物生長,所以一定要透光又要隔熱。」
而景觀植物的用水,則是抽取基隆河等溪流的河水,經過過濾儲存後,能供應50立方公尺的水量,另外,採用地下冷卻的概念,藉由風扇吸取樹蔭空氣,解決通風問題。張清華:「溫度在最低的部分,是在我們這一群老樹的樹下,那溫度比一般在外面柏油路的溫度,大概降了5度左右。」
還有宜蘭這所小學,校長把校園內的池塘,變成天然淨水系統的核心。校長黃建榮:「這個生態池設計的目的,這是用來做儲水,就是我們把雨水、髒水,拿來做淨化後過濾以後呢,我們再利用。」
誰說綠化得砸大錢,只要有心,本土建材、不起眼的廢料,都可以為地球的永續盡份心力,創造綠色奇蹟。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