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實驗教育三法規定,學生人數在480人以下的國中、國小可轉型為實驗學校,以台北市來說,包含博嘉、湖田、泉源國小已經表達意願,也開始調整教學內容,例如泉源國小他們強調「生活課程」,讓學生混齡上課,希望讓孩子能即學即用;博嘉國小則以儒家思想當基礎,輔佐台前幕後的完整表演課程,並搭配生態與在地內容,預計明年實施後,班級數可望翻倍。
學生:「奶奶你會難過嗎?他沒有陪你一起吃飯。」
小王子劇情又一次搬上舞台,不過這一回場地是台北市博嘉國小,台詞精準,演員表情也到位,但您相信嗎?場上所有的道具、服裝通通都是小朋友一手打造,重點在幕後。
記者華舜嘉:「博嘉國小的展藝之趣,不只是純粹表演而已,就連幕後的準備工作也相對重要,第一關就是接待工作。」
學生:「那這個主題就是遇見小王子BJ159星球。」
小朋友專業的服裝,加上得體的應對,一點都不輸禮賓人員。
學生:「現在在量袖長,就是從他的袖子量到他的手腕。」
台上服裝,另一組小朋友則是幕後小小功臣,因為剪裁、設計通通都得靠他們。
學生:「我學到團隊裡面要互相禮讓,因為做衣服的時候大家都想做,因為手上都拿著針搶來搶去,就會不小心刺到別人。」
討論服裝設計,小朋友天馬行空,越能看到小朋友的創造力,彼此分工合作,宛如一個小小社會縮影,這門課表演藝術組,台上演員公開爭取角色,美術創作組負責舞台布景以及服裝設計,另外行政服務組就是接待人員了,攝影紀錄組則是讓學生用不同角度觀察事物。
博嘉國小家長會會長郭子騏:「我們在教育的這塊上面,是讓孩子依照他這個時間點,他感受到他自己的興趣,然後把他套用到整個表演上面,所以事實上包括我們眼睛看到的,跟眼睛沒看到的,他都是這個教育。」
實際上「樟樹下藝文饗宴」在教育圈早有盛名,現在博嘉國小將它「課程化」,也成了轉型實驗小學的基礎,目前先以3、4、5年級78名學生試辦,預計106年全面實施,課程除了表演藝術外,還有在地性課程,例如採竹筍,以及探索校園生態內容。
博嘉國小家長會會長郭子騏:「去思考我怎麼樣把該學的東西,我用更活潑的方式,讓孩子真的能夠學到他的腦袋裡面、他的肚子裡面,怎麼樣用利用品德的教育,實際上讓他應用。」
博嘉國小校長蔡美錦:「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這個跟我們學校在做的其實滿相近的,由其是據於德的部份,就是大家有禮貌,教育還是要回到教育本質,本質學校教育裡面,就是教室的教,學生的學,我們把這樣的變成實驗計畫之後,我們就可以更大彈性,於是我們的課程變成一個『創課』。」
而靠近山區的泉源國小,則是在記者一進校門就看到了笑開懷的小朋友們,這一頭打籃球學體感,另一頭走廊則是學生們學著S型運球,狹小的空間裡要物盡其用,因為泉源國小總面積只有0.2公頃,全校學生僅僅70人,且超過7成都是北投附近本地生。
泉源國小校長張碧華:「學校的角色可能必須還要協助家庭,在這個部份去滿足家庭所需要的一些功能,比如良好的生活習慣或者態度行為,這個部份是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
如何適性發展,讓他們即學即用,就靠學校規劃實驗課程,除了工具學科,也就是一般學程外特別重視體能遊戲,例如籃球,而最重要的是「生活課程」,例如藝術、農藝等,全部採取家庭式混齡,也就是一到六年級全部打散,像是這個大哥哥就指導著低年級小朋友畫畫。
學生:「想要把幼稚園畫的圖畫,做成他們畢業典禮時要用的牆壁。」
學生:「這邊是我們五年級下學期的時候做出來的陶土,我們保留到現在。」
生活課程課不狹隘,也包含了讓小朋友提早學習表達能力,高年級畢業美展學會上台介紹,低年級小朋友則是共享學長姊的創意,不再害怕面對鏡頭,勇於自我發揮,而這個小朋友可說是表率了,大方在鏡頭前秀轉球,小學校拚實驗轉型,就像這名小朋友主動邀記者上台,似乎也在宣告,傳統教育方式逐漸out。
圖/TVBS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