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台灣紡織技術升級 夕陽產業見朝陽

記者 戴元利 / 攝影 蕭明正 桃園 報導
發佈時間:2014/07/01 23:00

台灣的紡織產業,長期被看作是夕陽產業,不過這幾年來,國內的紡織業已經大翻身,因為業者研發出各種機能性布料,像是發熱、涼感、抗菌,另外還用回收的寶特瓶當材質,終於讓MIT的紡織技術,在國際間闖出名號,面對來自大陸的強勢競爭,台灣業者無法以量取勝,只能繼續靠創新,保持差異化技術的領先地位。

自動化廠房裡空無一人,只有轟隆隆的機器24小時高速轉動。中紡品管處處長魏駿騰:「冷卻切粒以後,它就會變成這個,我們看到的聚酯粒,經過乾燥、熔融以後,把它抽成人造纖維。」

280度高溫融合,再用冰水急速冷卻,切成的一顆顆白色聚酯粒,就是布料纖維最原本的樣貌,民國38年成立的中興紡織,從製作內衣起家,41年前再往中上游切入,發展化纖、紡紗等技術,佔地6萬多坪的廠房,1個月能生產2萬噸的合成纖維,等於1個月有8000萬件的衣服原料,都在這裡生產製造。中紡科技協理林政峯:「這一根絲外表看起來,好像只有1根,其實它裡面可能有1、200根的絲在裡面,有的斷面結構是圓形的,也有是三角形的,十字型的、W型的都有,它的功能都不一樣。」

拿起細線、沾點白色粉末,運用靜電原理揉散檢查,原來1條線裡,還藏著48到288條不等的極細纖維,十字型、三角形、W型,顯微鏡才看得到的形狀,卻能吸濕排汗,或加強布面的亮度,要說魔鬼藏在細節裡,一點也不為過。中紡科技協理林政峯:「台灣的紡織業在,民國大概6、70年的時候,曾經有段非常輝煌的歷史,那時候幾乎所有的紡織廠,都是很賺錢的,民國70幾年的時候,因為供過於求,所以整個紡織產業開始往下走。」

中興紡織走過一甲子,看盡產業起落,民國60年代,紡織業經歷全盛時期,卻從70年代開始,面臨產能過剩,和台幣狂升、成本大增的窘境,工廠大量外移,留下來的廠商只能被迫轉型,到了80年代,東南亞和大陸紡織業崛起,台灣研發的機能性布料,也在這時應運而生,直到最近4、5年,機能性布料結合時尚,終於躍上國際舞台,紡織業等於夕陽產業的封號,才逐漸被打破。中紡科技協理林政峯:「我們是整個上下游,串連在一起,才有這個競爭力,才能打入世界盃的市場,所以有人講,我們是隱形的冠軍,因為很多球隊幾乎都是穿我們台灣做的,寶特瓶材質的衣服。」

機能性布料,越來越多元,中紡研發的高科技纖維,不只能抗菌、發熱,耐燃或製造清涼感,還從植物萃取,打造可分解的環保原料,但擺在眼前的現實是,大陸業者以量取勝,光是人造纖維,就拿下全球將近7成的市佔率,台灣只能靠著品質和創新,暫時領先。中紡科技協理林政峯:「差異化產品,大陸都是號稱它可以做,不過做得不到位,做得不夠好,所以因為你差異化產品,最主要的客戶是一些國際知名的品牌商,國際知名的品牌商,它們比較還是,信賴台灣的產品。」

快速的研發能力,支持紡織業成功轉型,台灣業者串聯上中下游,進入打群架的時代,面對強敵來襲,一刻也不敢大意。

◤人氣精選文◢

👉『薔薔』撩男祕訣 分享如何遠離渣男

👉 小資守財不易!5大易破財行徑大公開

👉8大招財錢包色彩推薦!換上財運滾滾


#紡織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0845

0.0501

0.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