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實質購買力」強 低薪物價揚、民無感

記者 董寧之 / 攝影 蕭明正 台北 報導
發佈時間:2014/03/12 21:42
最後更新時間:2016/05/16 07:06

最近真的是什麼都漲,過年前雞肉漲幅驚人,年後豬肉也蠢蠢欲動,加上米、蛋齊揚,小吃店紛紛反應漲價,但行政院長江宜樺提出,台灣的物價其實在亞洲市場算平穩,同樣的東西在台灣買,佔比薪水也較低,實質購買力超越日韓,但學者認為,政府說數據,常沒有反應現實,因為都是「調查」資料,像薪資不前,就是嚴重影響民眾感受的重要原因。

排骨炸到金黃酥脆,鋪在白飯上,台北老牌排骨便當,原本價格就不低,3月份起,全面再漲15元,排骨便當160元,雞腿則高達175元,吃小吃像在吃大餐。

蛋花舖上餅皮,這一片漲價2元,豆漿店牆上價目表,幾乎每一項都漲2、3元,小吃3月漲聲響起,業者矛頭指向原物料,像小豬染疫情,超過30萬頭死亡,讓豬肉每公斤從68元漲到83.7元,其他米、蛋、雞、水果全部飆漲,業者喊吃不消,但消費者更無奈。消基會祕書長雷立芬:「農業的生產是有時間的遞延性,所以它(漲價)不會在當下反應,它會往後延遲半年,這樣的一個時間才出現,像第二期稻作從開始生產,氣候不良造成稻米的減產,這些因素出現的時候,農委會並沒有這樣的一個警覺,覺得說它可能產生的後續影響。」

學者認為農委會,對於價格波動慢半拍,才會在讓業者抓到機會,補齊油電雙漲後的成本,但行政院長江宜樺,11日也強調,台灣的物價控制以及實質購買力,可說亞洲4小龍中佼佼者,什麼是實質購買力?也就是把人均GDP,考量物價後再轉換成收入,因此在台灣物價相對低下,2011年台灣實質購買力收入37720元,比韓國、日本都來得高,但民眾消費真的比較輕鬆嗎?

中經院台灣經濟所研究員吳惠林:「每一個國家它環境不一樣,即使是用同樣的這種指標,可是這個指標後面,它有很多其他因素存在,(實質購買力)那個都是調查的,所以也沒有辦法反應那麼真實,而且這個出來的東西,是個平均的數字。」

除了感受,用數據告訴你,主計處2月物價指數102.85,呈現負成長,但民眾無感,因為常消費的食物,年增2.54%,拉低指數的,其實是3C電子產品,服務費用在降價,此外,2013年台灣平均每人薪資4萬5965元,比15年前增加15.86%,但物價增幅15年來16.01%,負擔不言而喻。

記者董寧之:「台灣民眾的薪資倒退15年,如果我們以每個月,一樣撥出1萬元外食費來看,15年前、55元的排骨便當,可以買180幾個,但是到了現在排骨便當85元,頂多買110幾個,一差就是64個,消費力明顯下降。」

等於買同樣的東西,在國內佔比薪水,的確越來越高,只是物價不可能不變,還會影響企業給薪,但漲價時代不可避免下,薪水不動如山,倒成為最大癥結。

#漲價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052

0.0583

0.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