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著長竹竿的老摩托車,已經跟著62歲的陳鴻銘好多年,這趟的目的地棉花廠,也是一棟超過半世紀的老磚瓦房,在求新求快靠機器的這個年代,陳鴻銘的工作,是少有的遵循古法。
手工縫製棉被前,非得跑一趟棉花廠,老經驗挑出的棉花,靠觸感一片片揀選,顏色要白,纖維要長,有雜質的,顏色黑黃的,都不能要,鋪進被子裡,才夠保暖。手工棉被師傅陳鴻銘: 「要挑最好的,沒有雜質,你看起來都亮晶晶的,很白。」
篩選出潔白的棉花,在機器壓平,整型的過程中,雪白的棉絮,正漫天飛舞,這對做棉被的人來說,就不叫浪漫了。陳鴻銘:「所以年輕人,沒有人要接啦,這種工作都很辛苦的,眼睛、鼻孔、呼吸道比較不好啊,所以現在年輕的,都沒有人要接啦!」
和棉花接觸的苦,還不止呼吸道,用竹竿捲好的一大捆棉花,陳鴻銘一口氣背了10大捆、40斤走,別以為棉花輕巧,物理界流傳的機智問答,1公斤的棉花和1公斤的鐵相比,答案是一樣重,也就是說,這時候陳鴻銘的身上,就像背了40斤的鐵。
要在市區裡,看到用機車載著草蓆包裹棉花的畫面,已經很少見了,工廠裡機器一運轉,大量生產的棉被,就能輕鬆成型;但陳鴻銘卻選擇,就這樣背著棉花大半輩子,15歲開始在棉被廠當學徒,老師傅告訴他,棉被純手工訂做,是一種傳遞溫暖的誠意。
陳鴻銘:「民國63年那時候,景氣很好的話,再變成很壞,那時候,我就沒工作了,沒工作出來,外面的工作,我都亂做,只要有,已經結婚了,有孩子了啊,已經結婚了,有孩子了,你不做的話,生活沒辦法。」
直到機器車縫,快速生產,老師傅手工縫被,再也跟不上市場,更何況棉被生意,一年只有4個月,到了夏天就失去市場;陳鴻銘拿起針線,輕巧縫被的工作,就得被迫中斷,有一度,他在市場裡改拿大刀,賣起豬肉,但20幾年前的老客人找上門,拜託陳鴻銘夫婦,別讓手工被失傳。
陳鴻銘:「她要嫁的時候,她媽媽帶她來買,她要再娶媳婦、再嫁女兒,她又帶她女兒和媳婦來買,他說你們要繼續做,不要再改途,你們要是再改途,我們不知道要跟誰買棉被。」
實在是不容易找到,像陳鴻銘這樣願意花上3小時,只為縫一床被,展開一層層棉花,先橫鋪再直鋪,7、8層交錯堆疊,增加棉被厚實,也最耗時間,然後還要靠著一個實木做成,像是圓形大盾牌的工具,讓棉花更密實保暖。
陳鴻銘:「台語叫綿斗。」記者:「這是專門用來壓被的?」陳鴻銘:「對,對,我們專門用來壓被子的,才不會那麼鬆,不然你看,這麼鬆。」
一隻手還拿不動,沉甸甸的做棉被工具,還是陳鴻銘4、50年前用到現在,都捨不得丟掉的老骨董,像把棉被的每一個角落都熨平,再一針一線縫好固定。
老工具、老手藝,老師傅做生意,憑著也是亙古不變的道理誠信,店裡總擺著一床,從工廠買回來的被,有客人要買,他也不想賣。陳鴻銘:「這種化學,它不是像我們一針一線用縫的,它用針縫,逢一條一條的,我們沒有,這就不一樣了,有沒有,這就整條,一車一縫過去,就好了,這種你看,你摸摸看它的材質,就不一樣了,這一種,我不會推薦客人,有的是給他,比較而已,拿來比較,哪裡有那麼便宜的,要給他比較。」
曾經也有客人質疑,手作的觸感和溫暖,難道方便快速的機器都不能取代嗎?陳鴻銘:「我說那你現場在這裡坐,現場當場做給你,做到好,你拿回去,這樣從頭到尾,都最放心了,看得到啊。」
也真有客人在林鴻銘的小店裡一坐3小時,就為了親眼看到他,一針一線,不馬虎的縫出一床手工棉被,也多虧這樣的老經驗,願意據實以告,棉花、蠶絲和化學纖維做棉被的差別。陳鴻銘:「這種是好看的,這不能拉,這一拉就斷掉了,像我們做這個蠶絲,真正的蠶絲,這一邊的你看,對對,你看,這種蠶絲,就不一樣了。」
太太常說陳鴻銘是老實人,所以話不多,但夠實在,所以就連家裡擺的好人好事獎,都是這樣來的。陳太太:「他常常撿到錢,有一次,他有一次在我們門口撿到一個皮包,裡面有1萬6千多元,他撿到錢包,會拿去派出所。」
殷實的老師傅,老觀念、老作工,陳鴻銘做人、做事、做棉被都一樣,照著老方法,或許難說效率,但總有些老東西,得靠這樣的工夫,守住純手工的誠意,才能延續老客人,蓋20年也不換的一床被。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