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台灣作家的作品,在大陸年輕人眼中,算是種時髦的象徵。但台港澳的出版品,在今年上海書展中,卻連攤位都沒有。除了法令限制,年輕一輩作家知名度打不開,也延遲了台灣出版品,打進大陸市場的速度。
37度高溫沒有嚇跑書迷,2006年上海書展,每天都吸引近萬人次進場。110家出版社擺開700多個攤位,展售10萬種圖書。主辦單位原來宣稱,台港澳書籍也會有展示專區,但到了現場一看,只有宣傳板,放在空蕩蕩的展廳內。唯一大剌剌展售的繁體字台版書籍,放在原文書區。
上海民眾左小姐:「我不覺得(讀繁體字),會有什麼困難吧,因為我本來是學設計的,所以對於一些繁體字,多少還是有一些認識的。」
記者:「如果這本書是繁體字會不會影響?」上海民眾馬先生:「沒有沒有,像我們這年紀沒問題的。」
不太年輕的中國大陸民眾,閱讀繁體字似乎不很困難,但台港澳出版品進軍大陸,改成簡體字上市,接受度還是高得多。儘管有零星的台灣藝術工作者,大張旗鼓宣傳,畢竟也只能打開個人知名度,除了漫畫家幾米與朱德庸,能讓大陸讀者留下印象的台灣作家,還是老一輩居多。
上海民眾馬先生:「台灣的白先勇、金庸啊。」上海民眾沈小弟:「柏楊我聽說過,文筆應該說蠻犀利的。」
台港澳出版品想要打開大陸市場,看來並不容易。先打開作者個人的知名度,也許是可以嚐試的方法。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