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舉辦3年,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今年再由文化部和商業總會,一起出資6100萬,參展廠商和攤位都比去年增加,除了有國際知名業者參展外,中小企業這次也大量進駐,但不管是賣吃的、用的,還是藝術品,全都混在一起,遭外界批評定位不夠鮮明,整個文博會變得像是雜貨舖一樣。
參展廠商vs.民眾:「可以試看看,這個大崗山的龍眼花,它有很獨特的香氣。」
站在攤位前,細心介紹自家蜂蜜,手上隨時準備試吃品,一旁還有傳統米香、苦茶油,上頭通通掛著特價標語,一口氣整區逛下來,就像個小市集,但這裡其實是文創博覽會。參展廠商vs.民眾:「這個的話,是比較去油,卸淡妝的。」
展區牆面全由產品設計打造,國際知名香皂品牌就設在中小企業區隔壁,不管是裝潢、接待氛圍都形成強烈對比,更別說像是故宮、法蘭瓷等品牌,全部混在一起參展,遭外界批評,跟雜貨舖一樣,亂糟糟的。民眾:「進來的人,他如果事前沒有先看好,它其實有不同區塊,如果說差別很大的時候,就會搞混。」
民眾:「某一個取向主題,就是看一圈,大概都是同一個類型主題。」
儘管規劃9大展區,但東西多又雜,吃的、用的、藝術品,不分種類,都設在附近,民眾、廠商逛起來反而找不到重點,設計大老林磐聳甚至在參觀後,直言參展廠商素質參差不齊,建議政府應該考慮由民間接手來辦。池上飯包企劃專員姚吉華:「為什麼我們會出來參展,因為這個是一個代表台灣的庶民美食文化。」
強調小東西也有文化意義,畢竟文創實力不能單看本身規模,只是文博會辦了3屆,這次再由文化部和商業總會合計出資6100萬,砸大錢,卻還是引來負面評價。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