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新聞念真情】一口「大陳年糕」味 化解別緒幾多

記者 徐沛緹 / 攝影 柯勝雄 台北 報導
發佈時間:2008/02/01 19:24
最後更新時間:2016/05/16 15:06

說起大陳島,在民國43年,大陸淪陷後,島上的1萬多居民,是誓言死守家鄉,最後一批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的軍民;大陳島上的生活並不富裕,而來台灣後的日子,謀生也不容易;其中一家當年在大陳島做年糕的周家人,當年在台灣落地生根做年糕,將近50年過去,會做大陳年糕的人愈來愈少,而這家人卻還是遵循古法做年糕,就像是永不凋零。

看到一長條雪白的年糕,在桌上,輕巧的被拋了出去,仔細一看,這年糕形狀,長得還真像是,一根軟綿綿的狗骨頭。大陳年糕第三代傳人周國良:「這個形狀,是我阿公的那一代,就是因為每家(賣年糕),都有不同的形狀,他們區別化,就能知道說,一看到這個形狀,就能想到是那一家的年糕。」

周國良:「那壓這個筷子的形狀,就是以前在海島的時候,天氣沒有冰箱,沒有什麼,那假如說完全緊密,貼在桌子上的話,這一面比較容易發霉,不透氣,壓了一條線,它擺在桌面上,可以比較透氣,保存時間比較大一點。」

從大陳島移居台灣的周家,就把這家鄉的年糕,取名「大陳年糕」;快半個世紀過去,現在傳到了第三代,每當接近年節,全家老老少少十幾口,從接下周爺爺擔子的周爸爸、周媽媽。大陳年糕第三代傳人周國良:「這是我舅公,我姊姊他們...。」

全都圍在這個小小的店面,磨米、揉麵、做年糕,一代接一代,這家人的手和心,一直都在年糕裡;周家的這股家鄉味,早在50年前,遠從浙江外海的大陳島而來,周家門口,紙箱裡賣的鹹魚乾,看得出大陳島人,在資源不豐的從前,要用各種方法過日子。

大陳年糕第三代傳人周國良:「因為當初我們是跟政府從大陸播遷來台,從大陳島撤退到台灣,因為大家環境都比較艱苦一點,因為所有的家當什麼都在大陸。」

做年糕的周家,是兩岸風雲變色下的時代故事,大陸淪陷以後,大陳島居民,誓言對抗共軍,到最後一兵一卒,周家是最後一批,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的。大陳年糕第三代傳人周國良:「大陳是海島的地方,它就民族性比較強悍,刻苦性。」

好像就是這樣的大陳精神,看周家第三代的周老闆做年糕,接近1百度高溫的麵糰,他也俐落的用手揉出形狀。大陳年糕第三代傳人周國良:「刻苦耐勞啊,因為這個東西很燙啊,你要賣力去做啊,所以它(麵糰)在很燙的過程中,就要揉起來。」

大陳人個性堅忍,也念舊;但,當年遷來異地,總怕日子難過,讓家鄉的年糕,在台灣生根大陳人的思鄉生活,至今不變;擺在周家門口,蒸年糕的幾口大木桶,也50年沒變過。

大陳年糕第三代傳人周國良:「因為這個木桶的話,它是傳統,就是這個檜木桶,它有它的香味在,可以保存它年糕的特殊風味,這個蒸籠就是沒有變,蒸壞了再換新的。」記者:「聽說這個木桶還可以邊蒸、邊蒸臉?」周國良:「對,你看它蒸氣很大,蒸氣很大的話,一天站10個小時,站這邊的話,臉都蒸乾了!」

用木桶邊蒸年糕,還能邊蒸臉,這句玩笑話,卻看得出,大陳人血液裡,在各種環境,就地取材,想辦法討生活的心思,延續到了後代;其實,做年糕費時又費工,傳統的大陳年糕,是用水磨磨米,把米磨成漿,再磨成細細的粉,像雪花般潔白的粉,才能蒸出紮實的口感。

周家門口,放了一個不起眼的圓型石磨,現在,已經被用來擺木桶,從前全靠它,一點一滴磨出全家人溫飽。大陳年糕第三代傳人周國良:「小時候有轉過,手去推那個磨,然後要磨米,加米再來推,慢慢轉轉轉,一定很費力啊,這個磨很重啊,要磨3個小時。」

不管時代怎麼變,周家人始終繼續做著,屬於他們的大陳年糕;就像是維繫著,當年大陳義民,死守家國的認同感;等待冒著白煙,和著米香的年糕出爐,周家人永遠不忘,他們傳承下去的,大陳島精神!

Blueseeds天然初萃精油

👉招財能量爆強的財富精油,還可抽Audi

👉偷做醫美嗎?臉怎麼亮成這樣

👉你有聽過洗髮精也要換季嗎?


#新聞念真情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039

0.0345

0.1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