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極端氣候怎治水? 學者:應提高承洪韌性

記者 劉懿萱 報導
發佈時間:2018/09/19 18:25
最後更新時間:2018/09/19 19:43

台灣砸千億在治水,真的有成效嗎?有學者認為一昧地「防洪」、蓋滯洪池是個錯誤方向,面對極端氣候,我們該思考的是,如何提高「承受洪水的韌性」,當豪雨一來時不怕水淹,具備與水共存的受災能力,今天的調查報導,就要帶您深入,面對治水,台灣還能怎麼做。

圖/TVBS

 
一場823水災,讓整個南台灣從淹水中甦醒,政府砸千億的治水,換來的卻是一個個破碎、難以重建的家園。

北大都市計畫研究所副教授廖桂賢:「每次發生之後,政府就說我們來加強治水,來保證以後不會淹水,但這個是痴人說夢話,因為我們還是在極端氣候之下不斷淹水。」

與其泡在政府的夢話,學者廖桂賢提出與水共存,提高承洪韌性、自救才是良方,在困境中如何出走,這個學校找到自個的路。

 
經過大雨的洗禮,地面卻沒有淹水,細看地面細小的孔洞,不斷在向下滲透,怎麼回事。

圖/TVBS

3萬平方米的校園,從105年開始動工,改以生態鋪面,也就是俗稱的海綿道路,完工的8千平方米,和沒施作的水泥地,形成傾斜高低差、集水滲透,讓學校不但免於淹水之苦,還助周遭滯洪一臂之力。

黎明中學校長羅家強:「目前大馬路的高度,都高過於現在學校地基的高度,所以當外面的排水溝,如果洩水不利的話,就可以向校園裡面來傾洩。」

生態工法發明人陳瑞文:「承受暴雨的時雨量,它可以達到1萬2500毫米,在1個小時直接滲透。」

暴雨侵襲時能迎刃而解,發明這套工法,陳瑞文挑戰和極端氣候共處,但傾洩進來的水,都到哪去了呢。

水經過鋪面、碎石層,一部分入滲土壤中,另外則回收儲存地底再利用,收水量可達987公噸,學校實踐滯洪的一小步,然而整個城市呢。

記者劉懿萱:「高雄的北屋公園占地1.5公頃,它不只是一整片的森林綠地,當豪雨一來時它就形成一個龐大的蓄水池,雨進來慢慢累積上升,而當雨停時就排放出去,總蓄水量可達2.8萬立方公尺。」
 

滯洪兼具綠化地景,但學者認為,並不是要多闢滯洪池,而是從現有的綠地到大規模開放空間,都不要放過改變機會。

北大都市計畫研究所副教授廖桂賢:「淹水上面具備韌性的城市,意思是這個城市即便被水淹了,它還是可以正常運作,不受災的能力。」

無論鋪面、滯洪池,這些海綿城市的設施,僅是第一步,如何提高承洪耐受力,面臨洪水、具備更大韌性,才是未來的真正考驗。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超夯日本電器竟然還有額外優惠!

👉日本免稅美妝必買這些!筆記給妳

👉存起來!遊日本免稅最高再折17%



#治水#海綿城市#滯洪池#淹水#極端氣候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151

0.0618

0.1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