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風吹在恆春半島上,飛魚來了,過山蝦爬過山澗小溪,雨來菇日夜滋長。這時候離開墾丁大街的舒適圈,隨著獵人的腳步深入半島的山陬水涯,探尋國境之南的傳奇食材,濃濃的南國風味美食、妙趣橫生的部落風采,都在輕鬆的旅程中一一展現。
恆春半島著名溫泉鄉四重溪溫泉,日據時期曾列為台灣4大溫泉之一。但很少人知道距離這個繁華溫泉鄉不到1公里處,竟然隱藏著一個排灣族小部落——大梅部落,原位於大梅溪上游的里龍山區,稱「茄芝萊」,後被日本政府下令遷到下游現址。
靠山吃山的茄芝萊人民,從小練就打獵、採集的好本領,只要是陸上跑的、溪裡游的、天上飛的,都有辦法弄到餐桌上,堪稱「獵人之鄉」。尤其有一種號稱「溪中霸王」的過山蝦,是族人補充蛋白質的傳統獵物。
過山蝦正式名叫「貪食沼蝦」,牠是台灣30幾種原生淡水蝦中體型最大的一種,一尾大蝦身長帶螯可長達30公分、重逾1台斤,簡直不輸海裡的龍蝦。生命力很強,在溪流缺水時會長途爬行尋找水源,且可在陸地快速爬行。這般生猛特性及緊實彈牙的肉質,使牠成為恆春半島的名貴珍饈。
恆春半島排灣族人流傳著一段古老傳說。據說曾有矮黑人在煮飯時,2隻過山蝦自己跳進鍋子裡被煮熟,矮黑人也就吃了牠們,沒想到成千上萬過山蝦為了報仇湧進部落,把矮黑人幾乎吃光,此即「蝦災」。當時有對矮黑人兄弟逃到現今牡丹鄉東源部落,口渴在湖邊喝水卻落水淹死,後來湖面長出二棵竹子,這湖就叫「兄弟湖」,竹子稱為「兄弟竹」。
獵人捕捉過山蝦,通常是傍晚到深山裡的小溪放置「蜈蚣網」,這種網分成好幾節,每節裝著誘餌,過山蝦只能進不能出,翌晨獵人們即可收拾漁獲。現今恆春半島的過山蝦因濫捕而大減,來到大梅部落,在部落過夜的客人,有機會體驗過山蝦的夜間生態觀察與古法漁獵。
如想品嘗過山蝦滋味,部落裡的「米奇土雞城」,以供應過山蝦料理聞名,老闆黃成宗在大梅溪畔設立全台唯一的過山蝦養殖場,養殖數量高達10餘萬尾,遊客可參觀養殖場和預訂桌餐,或向大梅社區發展協會預訂過山蝦搭配風味餐。
充滿童趣獵人特訓
除了體驗夜間抓蝦,還可參加大梅部落安排的部落巡禮與獵人特訓。第一站先抵達社區活動中心,由身著排灣族傳統服裝的部落長老和族人表演歌舞迎賓、為客人祈福,並介紹部落的人文、地理和環境。接著到部落山腳下的「蝙蝠洞」前所設的射箭場,獵人們指導遊客練習射箭,體驗狩獵的感覺。
部落長老說,蝙蝠洞原是日據時期挖山建築而成的防空洞與彈藥庫,山洞呈L形,洞長100公尺,現已廢棄成為蝙蝠的家。每逢夏日黃昏,數以萬計的蝙蝠大軍由洞中飛出,就像一團黑煙由煙囪竄出,也是晚餐前最受遊客喜愛的生態秀。
彈弓也是部落求生的重要獵具,主要用來打斑鳩、竹雞、松鼠或野免等小型獵物。「蝶園」民宿是部落的DIY活動中心,在此用Y字型樹枝、橡皮筋、破皮鞋剪下的皮革製作彈弓,只消幾分鐘,威力十足的彈弓便輕鬆完成,跟著族人來到大梅親水公園,體驗打彈弓的樂趣。
昔日大梅部落的獵人,如今已蛻變為部落的解說人員,他們全副獵人裝扮帶領遊客進入山野,認識生態資源、部落文化與獵人的生活故事。大梅溪上游茄芝萊舊部落附近的谷夫古道,就是最主要的導覽探索地點。
大白榕下吹涼風
谷夫古道上有棵樹齡約300年的大白榕,氣根觸地後迅速長成另一支柱根,遮蔽面積越來越大,把白榕「一樹成林」的本領發揮得淋漓盡致,因而被稱為「會走路的樹」,至今仍不斷向外出走。
大梅獵人說,這棵白榕被族人稱為「夾爽汪汪」,意指「一個舒適的地方」,也就是「驛站」或「休息站」。因為特別涼爽,舊部落的族人外出打獵或耕作,都喜愛在樹下休息吹涼風,如今已成生態旅遊聖殿,也是遊客必訪的朝聖景點。
沿著古道而行,獵人們會介紹途中所見植物生態,舊部落習俗與故事也娓娓道來。例如恆春半島特有的恆春皂莢,如扁豆般的種子富含皂素,昔日族人拿它來洗衣、洗頭或打獵回來洗個舒服的天體澡。把皂莢枝上的刺偷藏在仇人新建房屋屋簷下,還可詛咒他永不翻身!
獵人打到獵物後,可取下克蘭樹的樹皮或月桃葉的纖維當繩索綑綁獵物,或綑綁木柴帶回部落。此外,還可學習部落生存本事,比方:月桃葉可折成天然的飲水杯,軟毛柿可以綁鋼索獵山豬。
【更多報導】
「菜市場不是混假的」一個連大媽都懂的投資訣竅,讓幫家人揹債的她賺進5千萬
原來綠豆湯好處這麼多!中醫師推薦:不只消暑更能預防腸道疾病、提高免疫力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1594期。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