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很多民眾買不起房,因此有不少人乾脆用租的,但租屋環境品質您喜歡嗎?尤其是當你加班到深夜,回到家看到只有冰冷小房間,感到孤單嗎?人生似乎好像只剩公司與房間的輪迴,這是許多租屋族的心聲,而所謂的家,應該是與人共同生活陪伴,現在出現共生住宅。在這環境裡,有了更寬敞的公共空間,感覺就像家一樣。
共生住宅 全新趨勢
記者蔣志偉:「以往有租屋需求,有一個管道可透過租屋資訊,直接與房東面對面溝通,而現在隨著共生住宅的興起,有管理者可直接幫你篩選房客,選擇您想要的居住品質。」下課後,從台大返家,走進巷弄轉個彎,抵達家門口。
公寓租屋 分享生活
不同領域的青年們聚集在客廳,他們原本是陌生人,在這間公寓有了互相認識的機會。Leo是台南人,到台北求學六年,目前是台大機械研究所博士生,個性開朗也喜歡交朋友,因此選擇舊公寓租屋親自體驗。
房客 Leo:「我原本是跟我其他朋友是一起住,然後就租在外面,也是租一個家庭式的,但是後來因為有一個朋友,他換工作,他需要到比較遠的地方,所以他要搬家,所以我們三個人少一個,沒辦法租下去,房租就變比較多,就是..對,攤不了他的錢,所以就拆夥。」在共生公寓中,可以認識來自四面八方不同專業背景的房客,相處時還能了解彼此不同的個性,而在這約30坪大空間,除了房間之外,公共空間客廳和餐桌,也會不定時舉辦活動,增加交流機會,而共居公寓共享的不再只是空間,而是更多的經驗、知識與快樂。房客 Leo:「會有一些不同領域的,然後其他是商管類的,所以這一間,除了我是工程師以外,就是我是學理科的,其他都不是。」
玖樓共同創辦人柯柏麟:「住到這樣所謂的共生公寓,所謂的share house,其實是比較容易建立,自己的舒適圈的,那我覺得在台北,其實也有幾個因素,因為台北畢竟房價貴,可是它的這些房子,其實都是在一些,所謂的戰後嬰兒潮。」了解在外租屋大多數民眾的心聲,其實共生住宅是由營運單位維持管理物件,和房客生活基本協助,不須擔心和房東之間可能因為溝通,衍生不良誤會,除了共居,當然也要共生,那就是重新建立對家的想像。
交流分享 生活體驗
室友庭荷:「我們會先從他的身型,還有你的膚色,透過這樣子的篩選的時候,他就會知道說,有些衣服是真的很不適合他,然後他就會比較願意捨棄。」今年24歲的庭荷,回憶起大學畢業時,找工作,可都是和他住在一塊的室友,大家幫忙檢視履歷。室友庭荷:「我做好了一個履歷之後,就會拿給他們看,然後他們看完之後,就是每個人可能會對於字型或者是空白,或者是說用字精準,因為有九個人,所以就是自己以外,都幫我看過一次,那我就覺得我履歷無敵的。」現在庭荷自己創業,每天工作空間就在租屋處,餐桌是她的工作桌,共享空間,這也成了她個人小型辦公室。
共生住宅 篩選房客
玖樓共同創辦人王維鋼:「房客住進來,其實都會有一個所謂的我們叫他,筆試跟面試的一個過程,就是說他會先交一個,他自己的履歷,為什麼要在台北生活啊,做什麼工作,那為什麼想要住在玖樓,過去有沒有跟別人一起生活的經驗,畢竟是一個共生的空間,我們不希望說,室友回到家就躲在自己的房間,不跟大家互動,那不是我們想要的模式,反而是他會願意一起在吃飯,回到家的歸屬感。」
監工裝潢 老公寓
另一位也是共生住宅,創辦人就是他,潘信榮,他帶著我們來到龍山寺捷運站旁,這間30年老公寓,監工裝潢進度。玖樓共同創辦人 潘信榮vs.裝修工程師 林志謙:「那個漏水的狀況,漏水狀況現在就是說,還在觀察當中,因為我本來發現有一支水管。」儘管坪數不大,潘信榮仍希望在室內設計上,能挪出公共空間,讓房客們能多點交流,彼此分享生活。
玖樓共同創辦人潘信榮:「這樣子的閒置空間,在台北來講其實很多,大概有三萬多個,這種老舊的公寓是空閒的,其實我們的主要重點就會是,如何去把這些空閒的房子,能夠重新提供出來,能夠做住宿的使用。」主動找尋空屋,又要讓屋主信任,甚至願意提供裝潢費,對長期投入共生住宅團隊們來說,確實是另一個考驗,不過也有人,經營方式不同,自掏腰包幫屋主出錢裝潢。
共生住宅 彼此信任
Zuker創辦人黃聖皓V.S.房東:「需要把裡面線路,改過一遍,然後做刊登,你可能還要找人清喔。」花了將近十萬元,買家具、床架,甚至是小型書架,所有配備都是自己精挑細選,要提升物件品質,黃聖皓帶著房東看看接手後物件,親自詳細講解。
Zuker創辦人黃聖皓V.S.房東 楊小姐:「做這件事情是希望,幫助外國學生找房子,那所以一開始我們在進攻這個題目的時候,我們是想要做一個外語租屋平台,我們主要目前客戶也都是外籍學生,他們會常常透過平台,或是透過別的管道找到我們的房子,來租我們的房子。」
重視空間 生活品質
共生公寓精神,可讓房客回到家不再是狹小套房空間,而是住進一個舒適寬敞環境,甚至緊密連結各種不同領域的人士,堅持生活品質,想怎麼住,如何生活,重視公共空間,才是人與人創造連結的地方。【世界翻轉中】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