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過去在台北市立動物園看河馬時,僅能「由上往下」看,但河馬長時間生活在水中、水下習性豐富,因此動物園斥資1億元改建,市長柯文哲今天出席開幕典禮,與河馬「相見歡」。
台北市立動物園替河馬們量身打造的新家今天落成了!柯文哲、台北市教育局長曾燦金、動物園長金仕謙、日本東京上野動物園副園長渡部浩文共同揭幕,現場吸引許多愛好河馬的大人小孩聚集,還有小朋友大喊「嚕嚕米(卡通)好可愛」,人山人海相當熱鬧。
柯文哲致詞表示,河馬新棲地是以動物住起來舒服為考量,因此換水、過濾、通風、採光等就相當重要,並非過去以人類的角度進行設計、改建。
他也表示,河馬的英文是Hippo,短短5個英文單字也代表人與動物相處的5個威脅。H是Habitatdestruction(棲息地破壞)、I是Invasive(外來種入侵)、P是Pollution(污染)、另一個P是Population(人口威脅)、O是Over harvest(過度利用)。
台北市立動物園發言人曹先紹受訪時表示,改建前遊客只能「由上往下」看河馬,但河馬的演化史是因為浮力體型才會這麼大,為了降低體重對四肢的壓力,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棲息在水中,意味著水裡行為特色很多,但這些畫面過去遊客都看不到。
曹先紹也說,由於每隻成年河馬平均每天要吃30公斤牧草、排泄量約15公斤,目前動物園內共照顧15隻河馬(5公10母)、9隻侏儒河馬(2公7母),等於每天都會產生超過200公斤排泄物,過去每週都必須動用大批人力清洗水池,平均每週就得換水2次,一次換水量至少250公噸,且仍有大量糞便物無法清除。
另外,河馬為群居動物,會用尾巴散布排泄物及發出巨大吼叫聲來建立自己地盤、領域性強,若空間不足,很容易為了爭奪地盤打架。
斥資約新台幣1億元改建後,除了河馬新家面積超過3000平方公尺、為原來的2倍外,遊客現在也能透過玻璃,同時了解河馬水下、水上的行為習性,並搭配看板導覽,更具互動式體驗。
水質部分,除引進魚類草魚先進行「吃屎」處理,展館後場也有乾濕分離等先進換水系統,水質乾淨透明外,也能節省水資源。(中央社)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