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週刊報導】林奕含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中,勾勒了一個很鮮明的畫面,將台式升學主義的慘痛描寫得很精準,「一個女孩從凌晨一點熬到兩點要贏過隔壁的同學,隔壁的同學又從兩點熬到三點要贏過她。」
但,到底孩子是甫進入學校之後,就立定決心,今天起要熬夜讀書到兩點贏過隔壁的同學?還是在社會的淺移默化之下,而被置入這樣的想法?
每逢有學子承受不住課業壓力、或師長期待而自殺,媒體的版面會維持幾日的溫情風氣,難得會出現一些「放過孩子吧」,「把孩子的主體權還給孩子」諸如此類的小清新,但只要大考的季節來至,風向又整個偏移,即使「多元學習,適性發展」的口號喊得這麼多年,年年報導的重點仍傳統的不可思議,記者們青睞的對象依舊是那些考取明星志願的學子身上,版面仍沿襲著前朝風氣,「他這樣做,不補習考上台大醫」,「從小父母打造環境,她成為指考榜首」。這種「一舉得名天下知」的報導風氣,無形之中也培養了部分父母的虛榮心,讓他們深信自己仍有苛求子女學業成就之必要。
簡言之,太多父母、老師想當佛萊契,卻不問眼前的青少年是否願為安德魯。
雪上加霜的是,媒體的伸展有其極限,有一些陰暗的角落始終難以照見。再問教育工作者,執教生涯中,有無見過因父母的執著,最後小孩不僅無法功成名就,甚至因自信心低落而自傷自毀,他們一定會告訴你,這種狀況屢見不鮮。但這種組合的家庭,多無受訪的意願。於是,每一年大考落幕,幾家歡樂之中,卻遍尋不著有人現身說法,承認自己在師長威逼下,仍未考出理想成績,白受皮肉痛與精神折磨;或即使名列前茅,但卻活在父母的眼神之中而備感壓力,與發瘋僅有一線之隔。哪怕有一個例子也好,一個聲音也好,承認這種「精心栽培」之下,對於小孩的適性發展可能是有害的,也許能稍加挽回檯面上「倖存者偏差」的局面。看完整內容
延伸閱讀
課綱刪內容缺配套! 家長憂「得讓小孩補習」
不滿老師通知家長! 雄中高三生失控怒吼
那些被升學主義逼上絕路的隱藏角色們(上)
父母畢業醫大 跳樓北一女學生不想長大
【林奕含之死】最後影像曝光 林奕含臨死前不忘貼心交代出版社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