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寫真」徵集老照片,其中一張身穿清朝官服的男子,很可能是咸豐年間「嘉義歲貢」陳熙年,但因年代久遠,尚待專家考證。
「嘉義寫真」編撰者蔡榮順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陳熙年是清咸豐11年(西元1861年)嘉義縣學「選歲貢生」,如果能確定照片中人物是陳熙年,將是「嘉義大善人」陳熙年照片首度曝光。
專研嘉義文史的蔡榮順指出,這張老照片是由嘉義收藏家高基榮提供的「陳飛熊職場自述」附帶照片,由於陳家在嘉義早已沒落,而陳飛熊是陳熙年之孫,因此照片中人物為陳熙年的可能性相當高。
他說,被譽為「嘉義大善人」的陳熙年,由於未有族譜流傳於世,因此後代子孫到底流落何方,迄今成謎;目前僅知其孫陳飛熊(民國8年生)曾任糖廠雇員、警察局消防員,民國35年取得警察身分,39年調任嘉義縣遊民收容所管理員。
根據「陳飛熊職場自述」,他的祖父陳熙年(西元1816~1886年)曾任清朝官祿、祖母陳盧碧,父親陳嗣昌(清朝秀才)、母親陳莊純。但祖父、父親都在他年幼時相繼去世,他與兄姊共5人相依度日,由兄長扶養長大。
蔡榮順表示,陳熙年是嘉義「文彥社」成員,在戴潮春(戴萬生)事件(西元1862~1867年)中,曾率領義民協助嘉義守城、助剿戴潮春黨徒有功,由閩浙總督左宗棠、福建巡撫徐宗幹上奏,奉旨獎敘,賞加四品頂戴。
他說,陳熙年與地方仕紳賴時輝(西元1819~1884年)都熱心公益,經常疏財仗義,戴潮春事件平定後,由陳熙年辦理「嘉安總局」協助善後,並重興育嬰堂、建義倉、鋪橋造路、遇貧施藥,因此被譽為「嘉義大善人」。
蔡榮順指出,陳熙年與賴時輝曾捐款鋪設嘉義城至台灣府城(今台南市)的石板道;同治3年(1864年)以糯米、紅糖、蚵殼灰建造的「糯米橋」,遺跡還在嘉義市宣信街與立仁路口一帶。
他說,許多人都知道陳熙年在嘉義行善的事蹟,卻很少人知道「牡丹社事件」(西元1874年)發生後,他也參與屏東恆春城修建工作,捐款修建恆春城牆75丈。
蔡榮順表示,由於「嘉義縣志」並未為陳熙年立傳,因此他的事蹟逐漸被世人遺忘,而他的子孫除了陳飛熊之外,可能多數已移居他處或返回大陸,再加上清末動蕩,台灣易主,因而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清同治6年(西元1867年)戴潮春事件平定後,陳熙年與賴時輝延續嘉義城隍廟旁的「育嬰堂」事業,繼續收容被遺棄的女嬰,或因貧窮而無法養育的棄嬰。
蔡榮順指出,嘉義「育嬰堂」創立於清嘉慶年間,光緒21年(西元1895年)日人據台之後,「育嬰堂」仍延續收容棄嬰;直到光緒32年(西元1906年)才併入台南惠濟院,這也是嘉義人感念陳熙年的主因之一。(中央社)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