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化社會帶來許多問題,像是獨居老人變多,因為孤單造成個性封閉,或是情緒控管出了問題,尤其像是鄰近的日本,甚至還衍生出新的名詞叫做「暴走老人」,而目前台灣老化大概晚了日本十一歲,政府的長照2.0也把預算大幅拉高,希望能夠從社區照護做起,為台灣的初老社會做好預防勝於治療的準備。
一步一步慢慢走,今年快八十歲的辜爺爺,因為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只好過著獨居生活。
從壽險業退休後的辜爺爺,幾乎不願意出門,個性也越來越封閉,但現在即便腳不方便的他,也開始願意踏出家門。
社區型的長照2.0巡迴車,一週兩天來到長輩家,帶著他到長照計畫中的C級站點巷弄長照站,而今天有三位爺爺來到這邊跟著志工一起活動。
新莊雙鳳里里長潘素娥:「他來的時候就是說,我這邊痛啊我那邊痛,我走不動了我怎樣又怎樣。可是我就說你如果你今天去醫院,你真的痛了還是醫生一樣要叫你走啊,他認為說這樣也有道理,我每天來這邊都很開心的,所以阿公慢慢這樣子就走出來了。」
確實就像里長說的,許多老人家因為孤單,造成個性和情緒不易控制,而且隨著高齡化時代,也成了一大問題,在日本甚至出現「暴走老人」的稱號。
透過互動相處,讓長輩減少孤獨感,情緒也會跟著好起來。目前台灣老人多半在1945年到1965年間出生,屬於65到75歲的初老階段,人口的老化問題大概晚了日本11年。
新北市社會局局長張錦麗:「我們曾經做過大規模的普查的一些問卷,發現九成以上是健康的老人家大概只有一成的比例有輕微失智失能,或到重度失智失能,我們都會認為說預防其實比後面的照顧可能來的更為重要。」
確實預防勝於治療,台灣近年也大幅把長照預算拉高,近兩年來預算從以往平均33.5億拉升到2-300億,全盤投入社區型照護而非機構型。
新北市社會局局長張錦麗:「有時候到機構型的照護,有時候譬如說可能年輕的晚輩也不見得常常來看老人家,所以老人家就更增加那種失落或者是難過的這種心情,但另外一方面也在子女端也會覺得說,長輩要自己照顧所以寧願自己退休。」
目前機構型定位在重度失智失能的照護,輕中度將會分流到社區型,也是長照2.0推動的目標,但所謂的失智真的有一套測量標準嗎?
長者的失智需要一套專業的評估,在過去有兩個量表,可以分為失能跟失智。在失智的部分需要醫師的專業評估,不過現在政府四月份推出的最新量表裡頭,已經結合了兩種評估量表,所以衛生局的照顧管理專員就可以到府來做一個專業鑑定。
透過平板填寫各項問題,這些數據會即時上傳雲端,進入衛生局系統,判定所需的照護標準。
新北市衛生局照管督導吳泠諠:「他們這個目前的話,把所有包含失智的失能的精神狀況有些問題的,其實他都含括在這個量表裡面去做評估,就以往我們的長照的對象其實就是失能失智,跟一些有特殊需求的人。那在這個新的CMS量表裡面,其實他把所有的個案都含括在裡面,可以去評估到他們的一個需求。」
活動筋骨、寫寫書法,這些被評估為中輕度失智的長者,每半年會再複檢一次,有時候還會傳出令人振奮的好消息。
照護中心總幹事蔡恩典:「我們有的長輩,在這邊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可能是中度,那因為照顧失能程度就復原到輕度。」
面對高齡化社會,生理照護只是個基礎,該如何打開長輩們的心,替他們留住思考力,恐怕才是台灣日後要面臨的漫漫長路。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