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喜歡吃海鮮,但其中貝類如果來自不乾淨的海域,就可能含有食品安全的危害因子,像是較常見的諾羅病毒污染,為了避免民眾誤食,食藥署107年1月1日起實施新制,輸台的貝類產品都必須檢附產地資訊的證明文件,而醫師也呼籲,貝類產品盡量不要生食,才能替自己的健康做好把關!
日式料理餐廳老闆簡榮伸:「我們再多換幾次水,把那些沙洗乾淨。」
就像是在洗米,一顆顆蛤蠣在大量清水沖洗下,還得用手攪拌,除了加入鹽巴,讓牠們在接近海水的環境中自動吐沙,每一批蛤蠣也至少得換個3、4次的水。
日式料理餐廳老闆簡榮伸:「那像這個如果你去動牠,你動牠牠都沒反應這個,這就是死了,這個死了我們就把牠挑起來。」
煮熟成湯,每顆肉質吃來飽滿鮮美,但是像這樣的貝類食材,要能吃得安心,有十多年日本料理經驗的簡師傅說,從一開始的挑選就很重要。
日式料理餐廳老闆簡榮伸:「選比較新鮮沒有臭味的啦、活的那些,然後回來處理的時候,洗乾淨衛生的部分要注意一下,然後調裡的部分就是把牠煮熟。」
國人喜歡吃海鮮,其中就有許多是貝類產品,根據食藥署的統計,我國輸入的貝類產品,105年輸入量就有大約8496公噸,包括了扇貝、生蠔、鮑魚、蛤蠣和淡菜等,共計來自30個國家,前3大輸出國為中國大陸、日本和菲律賓,而貝類生長的海域環境如果不乾淨,就可能成為食品安全的危害因子。
食藥署食品輸入管理科長吳宗熹:「牠是會濾食海水中的一些雜質,來當作牠自己成長的養分,所以海水中的一些污染物質,都可能會蓄積在貝類的身體裡面。」
這些危害因子主要可以分成微生物類和海洋中的毒素,微生物類像是細菌病毒等,海洋毒素則像是貝類吃到藻類所含的毒素,而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微生物中的諾羅病毒,一旦吃進污染到諾羅病毒的貝類,就可能出現食物中毒現象。
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顏宗海:「包括噁心嘔吐上吐下瀉,不過諾羅病毒不一定在生蠔,任何東西都會啦。」
另外也可能潛藏化學性的毒素,像是麻痺性貝毒,這樣的毒素很少見,但毒性強度和河豚不相上下,誤食足以致死。
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顏宗海:「它症狀是很強烈的神經毒素,有時候不小心誤食的話,有時候到15分鐘30分鐘,就開始有一些什麼吃下去就嘴唇麻痺啊、吞嚥困難啦講話也很困難,最嚴重最嚴重的甚至會呼吸衰竭。」
要避免消費者吃到這些受污染的貝類,食藥署從107年1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新制,輸入台灣的食用貝類產品,必須檢附捕撈或養殖地資訊的,官方證明文件。
食藥署食品輸入管理科長吳宗熹:「確認這個貝類的產品,是在合法的海域捕撈的地區捕撈起來,而且是合法的這些廠商業者來做處理。」
來到傳統市場,貝類產品隨處可見,尤其是蛤蠣更是每個海鮮攤商必賣的產品。
記者曾奕慈:「市場裡常見到的這些貝類產品,除了在餐廳裡吃得到,也有不少人會買回家自己烹調,而消費者這端,要怎麼樣為自己食的安全做好把關,其實料理方式也很重要。」
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顏宗海:「盡量不要生食,就是說你生食的話,其實裡面有一些微生物啊,有一些什麼細菌啊,一些黴菌一些什麼病毒,你根本沒辦法殺死。」
醫師呼籲,尤其是幼兒老人家,或是本身有重大疾病的族群,像是有在洗腎末期肝硬化,還是正在接受化療的人,因為抵抗力弱,一般人的急性腸胃炎,在他們身上可能就會進一步引發敗血症,唯有靠著政府機關的源頭管理,同時盡量不要生食,才能享用貝類的鮮美,也保住自己的健康。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