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用樹輪研究氣候變化 找出影響春雨因素


發佈時間:2017/06/01 15:31
最後更新時間:2017/06/01 15:31
圖/中央社
圖/中央社

台大參與的跨國團隊,研究台灣大雪山樹輪,發現溫室氣體增加使中太平洋型聖嬰強度更明顯,降雨也減少,若氣候模式不變,恐使台灣春雨減少,旱象惡化。

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特聘教授沈川洲參與的跨國團隊,利用台灣大雪山紅檜樹輪纖維素的氧同位素紀錄,重建「中太平洋型聖嬰」的歷史。研究發現,1990年以來,中太平洋型聖嬰的振盪幅度與強度,是過去8個世紀以來最明顯的時期,造成台灣春雨減少,而中太平洋持續異常高溫也改變夏秋季太平洋颱風的生成與路徑,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

 

研究團隊表示,太平洋赤道地區東風盛行,而東太平洋含豐富營養鹽的底層冷水上湧,吸引魚群聚集,造就漁業的發達,當東風減弱,甚至轉吹西風,東赤道太平洋上湧的底層冷水變少,海水溫度上升,魚量減少,使當地漁業受到損失,因為常發生在聖誕節前後,秘魯漁民稱為「聖嬰」。

聖嬰現象往往造成全球各地災難,但對台灣氣候的影響則各有說法,研究團隊指出,相較於上述的「東太平洋型聖嬰」,另一種型態的「中太平洋型聖嬰」,較侷限在赤道太平洋西部與中部發展,西風僅會從西邊吹到太平洋中部,造成中太平洋海水溫度異常上升,對台灣降雨有較大影響。

沈川洲指出,過去曾研究8個中太平洋型聖嬰年,發現南亞與西太平洋3、4、5月的春雨會明顯減少,根據中央氣象局資料也顯示,台灣各地至少短少20%,但僅僅數十年觀察,不足以瞭解長期中太平洋型聖嬰的演化,及對台灣長期降雨的影響。
 

為了更瞭解長期演化,研究團隊於2008年在大雪山鑽取共29棵紅檜樹芯標本,分析其中16支樹輪纖維素的氧同位素紀錄,重建中太平洋海水表面溫度與中太平洋型聖嬰從1190到2007年,共8個世紀的變化歷史。

結合現代資料與前人氣候模擬,研究團隊發現,根據大雪山樹輪紀錄顯示,近20多年來,中太平洋海水表面溫度顯著升高,是中太平洋型聖嬰在過去8個世紀中,強度最明顯、振盪幅度最激烈的時期,這種現象可能是因為人類大量使用化石能源,造成數十年來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不斷上升,導致中太平洋海水表面溫度升高所引起。

沈川洲指出,如果氣候模式不變,未來中太平洋型聖嬰現象,受人為的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升高影響,很可能會再加劇,台灣春雨也許會繼續減少,假若如此,入春後遲緩的降雨將使旱象更惡化,而夏季颱風的形成與侵襲台灣的秋季颱風機率也會相對增加。(中央社)

◤人氣精選文◢

👉『薔薔』撩男祕訣 分享如何遠離渣男

👉 小資守財不易!5大易破財行徑大公開

👉8大招財錢包色彩推薦!換上財運滾滾


#台大#樹輪#溫室氣體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0829

0.0481

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