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院擔任物理治療工作的屏東三地門鄉女青農張誌紜,為延續奶奶的精神,把做了17年的治療師工作辭掉,今年返鄉當農夫種紅藜,並號召家族成員20多人延續家族產業。
37歲的張誌紜從小就在紅藜田長大,她說,從小就看奶奶種紅藜,常常要到曬穀場顧紅藜,當時對這種作物很反感,甚至厭惡,但奶奶總是說這是原住民傳統作物,以後一定用得到,她覺得奶奶騙她。
張誌紜說,將近百歲的奶奶是部落的製酒師,紅藜是最佳製酒的引子,奶奶很堅持紅藜是好東西,而且會是一直用得著的農作物,一定要張誌紜傳承下去。
23歲那年,她和奶奶賭氣,不相信這小小紅藜有什麼好,她跟奶奶說,紅藜如果有人買,她就跟著下田種。不久後,屏東科技大學教授發表紅藜營養成分超過一般白米及雜糧,紅藜逐漸夯了起來,她開始一面上班,一面種植紅藜,直到今年,把工作辭掉,專職種紅藜。
張誌紜說,她有使命感,不希望家裏種了超過70年的紅藜消失。
在張誌紜號召下,家族親戚約20多人全部10幾頃的地有種小米、花生、芒果等農田,全部改種紅藜,她說,母親及阿姨最先響應,其他親戚一一加入,由她分配逐批栽種,從屏東三地門鄉、瑪家鄉到長治鄉,跨到台東縣,都有親人在種。
張誌紜指出,紅藜前幾年夯了後,就開始有訂單進來,光是網路訂單就讓他們供不應求,國外市場也下訂單來買,前不久,義美食品公司和屏東紅藜農戶契作,讓整個家族人力全部投入產業。
農糧署南區分署長姚志旺表示,紅藜曾經是原住民部落用途最廣的作物,曾被人遺忘,在專家的建議及長輩傳承和年輕一輩復育及推動下,喚起原鄉族群的共鳴,紛紛投入發展,也為原鄉部落帶來一片商機,屏東目前全縣紅藜種植面積約有70公頃,今年目標要達到100公頃。(中央社)
◤2024史上最熱一年◢